核舟记精准逐字对照翻译一字一译

时间:2023-03-05 01:03: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核舟记》一字一译



人曰王叔远, 能以径 寸之 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形,各具情态。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 房屋、器具、人物, 以及 鸟兽、树木、石头,没有 一件 不是 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仿那些东西的 形状,各个具有神情、姿态。



舟一, 大苏 泛赤 壁云。 首尾 长约八分有 奇, 二黍 许。中 轩敞 者为 舱, 箬篷 之。

(他)曾经赠送给

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儿,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 相望 焉。闭之,则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 之。 旁边开着 小窗,左右各有四扇, 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 涂在 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 峨冠 为东坡,佛印居 右,鲁直居 左。苏、黄 共阅一 手卷。东坡 右手执 端, 左手抚 鲁直背。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 苏东坡, 佛印 位于(他的)右边,鲁直 位于(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 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 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执卷 末,右手指 卷, 所语。东坡现 右足,鲁直现左足,各 侧, 两膝 者,各 衣褶中。 佛印 弥勒,

鲁直 左手 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 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 露出 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两个膝盖互相靠近 的, 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 弥勒菩萨,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 与苏黄 属。 卧右膝,诎 右臂支 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历历 也。 舟尾横卧 楫。楫 左右

敞胸 怀, 抬头 仰望, 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 相同。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 着右臂 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 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横放着 一支 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



舟子各一人。居右 椎髻 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 啸呼 状。居左 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 壶,其人 视端 容寂,若

各有 一个。在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 靠着一根横木, 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 拿着 蒲葵扇, 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



然。其 背稍 夷,则 题名 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若蚊足,钩画 了, 墨。又用篆章一,

在听茶水烧开的声音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 就刻了姓名在它的上面, 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男子美称)刻”(字迹)细小得像 蚊子脚, 笔画 清清楚楚, 它(字迹)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



文曰“初平山人” 其色 丹。 通计一 舟, 为人五;为窗 八; 箬篷, 楫,为 炉,为 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文字是:“初平山人”,它(字迹)的颜色是红的。总计这一条船上, 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 对联、 题名和篆文, 刻有 文字 共三十四个。



曾不盈寸。盖 桃核 狭者为 之。嘻,技 矣哉!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 满一寸。原来是挑选 桃核中又长又窄的 雕刻成的。咦,技艺 也真灵巧奇妙 啊!

文章解析: 1、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的人物等,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全文的介绍按总-----总的结构。中间的分说部分以空间为顺序,先写船上,再写船背;核舟的上部,依次写船舱、船头、船尾;中部船舱,以船顶的箬篷写到两旁的小窗;船头三人,先总写三人位置,再写苏、黄,后写佛印;舟尾两名“舟子”,先写居右者,后写居左者;船背部分,先说题款,再说印章。内容的安排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2、第三段介绍船头三人,分几层介绍的? 分三层介绍。 第一层总述:船头三人,各自位置。 第二层介绍苏、黄共阅手卷。 第三层介绍佛印和尚神情姿态。 3、第四段介绍两个舟子,主要从哪两方面介绍的? 表情、动作。

4、第六段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 嘻,技艺灵怪矣哉! 5、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这一层中,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表达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6、课文最后一段,把桃核上雕刻的东西,分类作了统计,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话来结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它和开头一段是怎样照应的? 最后一段把核舟上雕刻的东西,都分门别类地作了统计,用以说核舟容量之大;“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的体积之小,又补充说明了原材料具有“修狭”的特点,也由此引发出最后的赞颂之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e9f975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