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 经典名方一般源自古代经典医籍或有代表性的古医籍,为各代医家长期使用,并沿用至今,现代临床仍广泛采用,其疗效确切,效果明显。以下详细介绍七种方剂,注意方中所用钱、两、斤、合等计量单位是古书所载,与现代标准不同,不可简单照搬。现代所用剂量宜参照括号中所示克数,但具体临床用量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擘,十二枚(6g) 【现代用法】以水煎服后,喝粥以助药力,盖上被子,微微出汗,切记不可出大汗。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特点】本方既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之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法之代表方,可用于病后、产后、体弱等因营卫、阴阳不和所致之病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g) 甘草炙,一两(3g) 【现代用法】水煎服后,盖上被子,微微出汗即可。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特点】本方既为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之代表方,又为辛温发汗法之基础方。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当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白虎汤 《伤寒论》 【组成】石膏碎,一斤(50g) 知母六两(18g) 甘草炙,二两(6g) 粳米六合(9g) 【现代用法】水煎,米熟汤成,温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特点】本方为治疗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之基础方。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银翘散 《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一两(30g) 银花一两(30g) 苦桔梗六钱(18g) 薄荷六钱(18g) 竹叶四钱(12g) 生甘草五钱(15g) 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牛蒡子六钱(18g) 【现代用法】做汤剂,加芦根18g,水煎服,等香气大出,即取服,不能煎煮太久。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口渴头痛,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特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风温初起之常用方。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半斤(24g) 黄芩三两(9g) 人参三两(9g) 甘草炙,三两(9g) 半夏洗,半升(9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擘,十二枚(4 枚)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特点】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之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之代表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炒,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 【现代用法】蜜丸,每服9g,日2~3 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填精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精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特点】本方为补肾填精之基础方,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脾肾之精气,泽泻、牡丹皮、茯苓祛除湿浊邪气。临床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安宫牛黄丸 《温病条辨》 【组成】牛黄一两(30g) 郁金一两(30g) 犀角(水牛角代)一两(30g) 黄连一两(30g) 朱砂一两(30g) 梅片(冰片)二钱五分(7.5g) 麝香二钱五分(7.5g) 真珠(珍珠)五钱(15g) 山栀一两(30g) 雄黄一两(30g) 黄芩一两(30g) 【现代用法】将上述药材的极细末制成蜜丸,用金箔包衣。口服,一次1丸。小儿3岁以内,一次1/4丸;4~6岁,一次1/2丸。一日1~3次。昏迷不能口服者,可鼻饲给药。 【功用】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红或绛,脉数。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特点】本方为治疗热陷心包证之常用方,凉开法之代表方。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或绛、脉数为辨证要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3580f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