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格》第一目“行己有耻”内容解析

时间:2023-05-05 00:09:3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框 青春有格》第一目行己有耻内容解析

收藏文章

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

第一目“行己有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尊自爱,青春无悔。本目主要表达了四层意思。 其一,“行己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承接“运用你的经验”活动,教材开门见山地点明观点,青春的活力、成长的渴望与激情会引发青春的一系列行为,这并不意味着青春就可以肆意放纵,“行己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引导学生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教材用一段正文和一个“阅读感悟”表达了这层意思。正文中,对“行己有耻” 开宗明义,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所谓“有所不为”。那么,“耻”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辨别“耻”?如何做到“行己有耻”?这是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行己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无独有偶,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同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因此,教材在正文之后,选取了《忏悔录》中的一个事例,作为阅读材料,由此来印证,“行己有耻”是人之为人要遵循的基本底线。

其二,“行己有耻”引导学生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这层意思由一段正文阐释。正文中引述了孟子“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思想,阐述如何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即以“羞恶之心”为引导,形成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构建内心法庭,关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三个节点,强调行动前审查愿望,

1 / 3


行动中监督调节,行动后反思结果。所谓“羞恶之心”,是指做错事、坏事感到羞耻、憎恶的心情。我国儒家思想认为,在“羞恶之心”的作用下,人必然会对自己行为进行调整、矫正和弥补,使之合乎“义”的规范。这里的“义”是讲理、合理的意思。由此可见,人常怀羞恶之心,可正身,可养浩然之气;可明察,知进取,可成千秋之伟业。

其三,“行己有耻”要求学生树立底线意识,坚决不做触碰道德底线、违反法律的事情。这层意思由一个活动和一段正文阐释。教材首先承接上文,通过一个“探究与分享”活动,旨在告诉学生要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就必须做到心中有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活动中的材料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活与规则的关系,生活需要规则,遵守规则是形成良好社会生活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动的问题设置,力图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种种规则,明确道德和法律都是自己需要自觉遵守的基本规则,从而引出正文中的观点。正文部分首先用一句话表述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启发学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继而从两个方面分析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是引述《礼记·中庸》中的思想“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意思是说,当我们真诚地面对自己,发现了自己的过失,也就最终到达了学习礼仪的时候,当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就会有勇气改正错误,换句话说,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要敢于直面自己,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和过失。二是直接陈述我们要有底线意识,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就是说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因此,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这既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行己有耻”的行为要求。

其四,“行己有耻”激励学生主动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这层意思虽然只有一句话,却是做到“行己有耻”最重要的方法支撑。教材此处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3e18c05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