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时间:2022-12-27 04:13: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二》阅读答案

对比赏析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红尘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解]①:并无那:无奈,指无法消解思亲之恨。

①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②海:指青海湖。

③羌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 金闺:古时表示年长女子的居室为闺房。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头顶秋月照长城。 注:

(1)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隔绝的故乡。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首诗都就是边塞诗。《关山月》就是乐府曲辞的一种,多写下初恋。“总是关山旧有别情”中的“关山”,即为“关山渡若飞”中的“关山”,古代地名。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c 第一首诗中的“红尘”两字透漏了戍卒的寂寞和思绪,而“伤别离”的乐府歌曲《关山月》,则传达了思乡念妻的浓郁情绪。


d 第二首诗末句以绵亘的长城、高悬的秋月为背景,借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渲染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情”与“景”关系的处置上有何特点?请作详细分析。 (3)这两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a(

2)第一首诗前三句就是故事情节,描绘环境,为第四句抒情搞铺垫,先写景后抒情,第二首诗前三句筹钱音乐声抒情,后一句写景。先抒情后写景。 (3)这两首诗都抒写了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 其一赏析: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笔法简约而富蕴意,读法上很存有特色。诗人精妙地处置了故事情节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故事情节,描绘环境,使用了层层深入细致、反反复复图形的手法,缔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并作铺垫,注重了抒情句的地位,并使抒情句变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代普雷了这就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盼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难引发人的孤独之美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可逢黄昏,“鸡砂泥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恩!”(《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引爆人们思念于役出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长戍空口无凭的征人恰恰“红尘”在孤零零的屯兵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到的阵阵秋风任一翻滚。上面所描绘的,都就是通过视觉所看见的环境,没声音,还缺少立体感。接着诗人写到:“更吹起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响起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鹿亲人在呼唤,又有如游子的感叹。这缕缕笛声,犹如一根导火线,并使边塞征人尘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掌控不了,终于去了个大爆发,带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红尘”在孤楼之上的言笛人来说就是景,但这景又蕴含着吹笛人所抒写的情,并使环境更具体内容、内容更多样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顺利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点过渡阶段. 各句赏析: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047c576d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