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原文及赏析 《匆匆》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 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 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 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 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 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 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垮 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 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 徘徊罢 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 轻烟却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 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赏析(一): 谈起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尔基咏物言志的名篇《时钟》。尽管 格调各异,但两位作家不谋而合,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或寄情 述怀,或生发议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 为。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五四运动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 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己。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 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他在 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底力 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 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的“这种意想,是把颓 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 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着的,挣扎着的”(《读〈毁灭〉》)。了解朱 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他借饶有情味的太阳之匆匆出没,寄托奔涌的情思,深化题旨。最后在第四段 内,作者全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 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 与开头反复和呼应, 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作者一方面发挥奇妙的想象力, 另一 方面充分运用多种个设问或反问句,作为情绪发展的线索,借有限的物象, 展示无 限的思绪, 并借助于精巧的构思,把“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 已久的感情加 以极尽“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短诗与长诗》)的表达, 叩人心扉, 耐人吟 味。 朱自清凭籍对客观事物的精微观察和体验, 以流动的传神的笔触, 通过融情入 景的写法,显示了绘画的美和诗意的美。譬如,他笔下的太阳, 已非通常的自然景 物,而是作者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 观统一体,形神兼备,情韵独特。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在朴素平淡中散发出 浓郁的抒情气息, 达到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学境界。全文以格调、词藻、情意和风神 的美,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 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这题目本身既蕴含有 浓冽的情味, 又潜隐着生活的理趣。他是大学哲学系毕业生, 往往情不自禁地以哲 人的眼光观察和思索社会人生问题,在不少散文中以诗人一般的抒情笔调描写日常 生活, 蕴理于情, 使作品带有哲理意味,意蕴趋于深厚。在本篇中,作者对时间问 题的思考, 围绕着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探索,在其间流露的寂寥惆怅而又 激情难抑、苦恼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的矛盾心情, 固然代表了“五四”时期追求进 步,一时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 反映了时代情绪, 但 他那种珍惜寸阴、热爱生活、励志向上的人生态度, 更给广大读者以启迪, 由此引 发联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捕捉住现力追求生活的真趣, 萌生了新异的感受,作 品就会富于理趣, 警世醒人。 赏析(二):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 二字, 细腻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 表达了作者对虚度 光阴感到无奈惋惜, 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 但又为前途不明而苦闷彷徨 的复杂心情。他关于时光匆匆的思考, 不仅对当时的年轻人有触动, 对今天的读者 也一样产生巨大的警醒作用。 文中作者用以抒情的物象“时光”, 因虚无缥缈而极难把握、体现。然一向以 笔触委婉、细腻、深刻著称的作者, 却做到了用生花妙笔赋予无影无形的时光具体 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 且在此基础上酣畅淋漓地抒发了郁郁情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83f74c21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