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养正 蒙以养正 蒙以养正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者腊小学杨天凤“蒙以养正”语出《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这里的“蒙”字有两层含意:一是蒙昧、幼稚之意;二是启蒙、教育之意。可以理解为学生蒙昧幼稚,心智未开,需要启蒙、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是圣人才有的功业啊!在启蒙阶段,不是让孩子去学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一个人的德行好比人生的方向盘,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一生的走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教育者包括父母在内都应以身作则,成为为人处事的楷模,以正当、正确、正面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蒙童,尽量减少以至杜绝后天或外界的不良影响,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实现“蒙以养正”。 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是长身体、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对什么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他们像海绵吸水那样,不断地吸收各种知识。小学生记忆力强,善于背诵,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牢记在心。小学生模仿力强,容易做到习久成性,在儿童时代养成的好习惯,可以牢固地保持一辈子;相反,小学阶段养成的不良习惯,到中学和大学时纠正起来就很困难。我国古代对童蒙教育十分重视,提出了以身作则、文道结合、潜移默化、防微杜渐、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原则和方法。启蒙教育首要一点就是“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强调童蒙求我,实际上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有求知的欲望,一方面“学而不厌”,一方面“诲人不倦”,这样才能志趣相投,共同完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一点指出了教育之初,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有多么重要!现在很多家长是我求童蒙,强迫孩子学习,孩子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那么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我们作为启蒙教育者,应该探求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方法,让童蒙求我,这样才能开展教育。 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我们要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融合在所有的学科中,渗透到每一个细节里。那么怎样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 一是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由文入情,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 1 蒙以养正 二要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 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 三要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在言传身教中渗透德育。小学阶段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细节,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更是学做人的道理。对于今天的小学教师来说,我们面对的是新中国的新一代的儿童,从事的是神圣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我们一定要把所肩负的神圣任务完成好。面对正在发展的小学生,我们不仅要一般地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而且要具体地掌握儿童在小学阶段的身心发展过程,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儿童和其身心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做细致而艰苦的教育工作,并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类人才,为祖国的未来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1e8ff0ed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