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向文学的成都致敬 我想,成都的魅力,成都的宜居,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她的文学气韵,是因为浸透在她肌体血脉中的文学精神。这种气韵和精神的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崇尚,对人间的理想和幸福的执着追寻。这种气韵和精神,从古到今,一脉相承。 杜甫和草堂 踏着曲折的小径,穿过幽静的竹林,徜徉在花树田垄之间,人们寻寻觅觅,追随着诗人的屐痕。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衍生出诗篇。这些诗篇,起于青萍之末,源于一个伟大灵魂,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 杜甫草堂,是成都的魂魄所在,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块举世无双的碧玉。无论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它总是莹光耀眼,安安静静地映照着人世,使无数驿动烦躁的心灵趋向优美,归于沉静。 杜甫草堂,是一个伟大诗人的清贫之家,却是他留给世界的珍贵礼物。它虽然简朴,却比帝王宫殿更幽深辉煌;它虽然清寒,却是温暖人心的精神故乡。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人间的风霜和苦难。在成都草堂度过的岁月,是他生命中安稳宁静的时光。在这里他远离了战乱,避开了人世的喧嚣和倾轧,头顶上的茅草覆盖着一个温暖安宁的家,身边是田园流水,耳畔是天籁灵动,还有纯朴的邻居、有趣的访客,更有源源不断、汹涌而至的诗之灵感。杜甫在草堂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留下了二百四十余首不朽的诗篇。草堂岁月,是他一生中的创作黄金时期。杜甫的草堂诗篇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直到今天,还在被中国人吟诵。 杜甫到成都后写的诗篇,很具体地描绘了他的草堂生活,真实生动地剖露了他当时的心境。草堂,是他诗篇中的灵感之源泉,灵魂之依托。草堂虽小,却连接着天地万象,包孕着那个时代的悲欢哀乐。 为卜林塘幽 《同谷七歌》的第一首,杜甫是为自己画像:“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暮日寒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成都府》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曾城镇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江村事事幽 杜甫一生作诗,大多悲天悯人,凄怆忧愤,即便风花雪月,也蕴含悲苦情怀。住进草堂之后,有一段时间,他竟一改从前诗风,写了不少纯粹的田园诗,诗中描绘风月,捕捉天籁,记录安宁闲适的生活,让人联想起隐居山林的陶渊明,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 沉醉在山光水色中,聆听百鸟啼啭,欣赏四时风景,野花、春水、晨曦、落霞、明月„„眼帘中没有俗物,一切都是美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连多病的身体也感觉轻松了。在诗中,杜甫不止一次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什么是恶竹?当然不会是杜甫由衷赞美的青青新竹。我理解,这恶竹,应是那些杂乱丛生,遮挡了看风景视线的野竹,是那些已经衰老枯黄、没有了美感的迟暮老竹。这样的竹子,留也无益,不如砍去,让更多的新竹嫩竹破土而出。用“新松”对“恶竹”,其实是作诗时对仗的需要,更妥帖的对仗,其实应该是用“新竹”来对“恶竹”。 在风雨中倒下的楠木,对杜甫的打击之大让人很难想象。“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楠树倒下,让杜甫无心写诗,草堂的美景,也从此失色。诗人写得有点夸张,但那种心情是真实的。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杜甫在这首诗中道出了自己一生写诗的抱负——“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是做到了。这里的所谓“惊人”,是打动人、感染人,让人因诗作的与众不同、别出心裁而惊叹。此诗的最后两句,他感叹如何能得遇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高手同游,并期待他们写出绝妙诗篇。其实,杜甫的成就和影响,早已超出陶、谢。 杜甫在草堂写诗二百四十余首,以诗家眼光,每首诗都是结构美妙、情感丰沛的佳作,可以品悟出很多深邃的意涵。其中有几首,特别脍炙人口,已经成为唐诗中的经典,千百年来一直在世间流传,岁月的流逝,世态的衍变,都没有消弭这些诗篇的生命力。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也是中国人高尚情感和精神的一种寄托。 杜甫的草堂诗篇中,很多是对自然天籁的描绘,诗人以一颗沉静而善感的心灵,亲近自然,欣赏自然,感受自然,写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亲密融合。 “两个黄鹂”,“一行白鹭”,窗外山上的“千秋雪”,门前水中的“万里船”,四句诗,二十八个字,竟描绘出如此丰富优美又阔大深沉的画面,诗中有细节,有色彩,有声音,有生动有趣的近观,有令人神往的远景,生命的活泼灵动、大自然的博大舒展,在这短短的绝句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篇。杜甫欣赏诸葛亮,对他忠君报国的品格和济世谋略的才能衷心钦佩。他去武侯祠凭吊诸葛亮,触景生情,写了七律《蜀相》: 望江楼畔觅诗魂 她游荡在历史的梦魂里,也长生在现实的喧嚷中。薛涛作为诗人的成就和影响,也许无法和草堂中的诗圣杜甫相提并论,然而这个社会下层的女子,以自己的智慧、才华和勇气,以自己独创一格的气派,让后来者衷心钦敬。在中国古代的女诗人中,除了李清照,没有人能和薛涛比肩。 独立江畔,听脚下流水呜咽,望风中归雁双飞,思忖人生的诡谲和世态的炎凉,想念远方的友人,百感交集,诗意顿生。毫无疑问,这样的诗意,必定深沉悲凉。这样的诗意,让读者在共鸣的同时,由衷地感叹诗人的才华。后人人对此诗有这样的议论:“‘人世’句之妙真是烟波万里,苍茫一碧,忽想身形,陡然一惊,不知其语之何从生也。” 这样的佳作,在薛涛的诗中还有不少,如《寄张元夫》:“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昔,离梦杳如关塞长。”都是写在水边的诗,诗中有波光漾动,折射在诗人心中的,是人间的深挚之情。这样的诗,要论诗艺,自是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b504179b6648d7c1c746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