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怎么读 祢衡孔融是三国时期的圣人》 教授张某谈论三国故事,说最雄才伟略的人是曹操,最荒唐可笑的人是祢衡和孔融。我向他请教,说:“且不论曹操。可是,你为什么认为祢衡和孔融荒唐可笑呢?” 张教授说:“此二人自恃有才,总是出言不逊,随意批评别人。结果呢?虽然赢得了道德上的虚名,却惹来了杀身的实祸。尤其是那个祢衡,目中无人,口出狂言,简直是一个疯子。” 今人把祢衡说成一个疯子,古人则说他是一个狂生。据《后汉书》记载,祢衡少游北海,偶遇孔融,二人极为投缘。祢衡称颂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则以为祢衡是“颜回复生”。后来,孔融担任将作大匠(大约相当于建设部部长),把他推荐给汉献帝。可是,曹操却很不喜欢他的狂任,不愿意重用他,罚他做一名击鼓的小吏。来日,曹操大宴宾客,命祢衡击鼓助兴。祢衡遂击鼓为《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之声,闻者莫不慷慨流涕。曹操命他更衣,他便当众褪下衣裤,以清白之身自夸,并大骂曹操心地污浊。曹操很生气,就派遣他出使荆州。荆州牧刘表又派遣他出使江夏。最后,祢衡死在江夏太守黄祖的屠刀之下。 我问张教授:“曹操为什么派遣祢衡出使荆州呢?” 张教授说:“这是曹操聪明的地方。他派遣祢衡出使荆州,无非是借刀杀人,借刘表的刀杀掉祢衡。” 我又问:“刘表又为什么要把他送给黄祖呢?” 张教授说:“刘表也是借刀杀人,借黄祖的刀杀掉祢衡。” 我继续问道:“曹操素来杀人如麻,刘表也是雄霸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什么要借刀杀人,却不敢亲自动手呢?” 张教授回答说:“祢衡既然有‘颜回复生’的名声,如果杀了他,恐怕遭到天下人的非议。” 我笑了笑,继续问道:“既然连曹操和刘表都害怕遭到天下人的非议,为什么你不害怕呢?” 张教授顿时愣在那里,半晌才解释说:“我确实不理解祢衡和孔融。我只是觉得,像他们那样慕道德之虚名,而取杀身之实祸,实在不可思议。不是疯子,也是个傻子吧?” 事实上,他们既不是疯子,也不是傻子,而是孟子所说的圣人。孟子说过,有三种不同性格的圣人。第一种圣人,性格纯真而放任,称之为“狂”;第二种圣人,性格纯真而自持,称之为“狷”;第三种圣人,非“狂”非“狷”,而是一个“和”字,能够容忍所有人的一个“和”字。祢衡称得上一个“狂”字,孔融称得上一个“狷”字,他们的道德情操是值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敬仰的。 张教授仍然不理解,反过来问我:“我们要这样的道德有什么用呢?” 作为一位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学者,在张教授的价值观里,道德似乎是一种用来牟取利益的工具。如果这种道德无法用来牟取利益,当然就失去了它的利用价值。 在我们这个追名逐利的现代社会,道德有两个方面的利用价值。 第一是用来伪装自己。它就像一个面具,戴上它,你就能够显得道貌岸然,让大家尊敬你、爱戴你、支持你。 第二是用来控制别人。人们总是要求别人遵守道德规范,老板们总是要求员工遵守职业道德。管理专家们为国家的公民和企业的员工制订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他们把遵守那些规章制度、那些条条框框的行为称之为道德。 作为工具的道德,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因为这样的形式主义,造成很多人对道德的反感。他们有时候觉得,所谓道德不过是一张虚伪的面具。他们有时候又觉得,所谓道德不过是扼杀人性自由的教条。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会产生误会。他们不愿意遵守道德,甚至走上反道德的人生之路。 是的,你可以利用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你把它当作面具戴在脸上,用它来美化自己的形象;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管理工具,用它来驾驭人才、利用人才。可是,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怎么能够称为道德呢? 《道德经》里说:“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在乎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品行低下的人,却总是喜欢玩弄那些形式主义的花样。既然如此,那么,真正的道德又是什么呢? 道德的第一标准是独善其身。它要求你有人格上的独立,如果你不独立,你就没有办法真正地善良。所谓善良,不是柔弱,也不是善于讨好,而是懂得怎样做好一个大写的人。 道德的第二标准是兼济天下。当你做对了自己,你就能够找到那个正确的标准。你知道怎样正确地做人,怎样正确地处世,绝对不会为了某种利益上的倾向而背离这个标准。 所以,真正的道德不是虚伪的面具,恰恰相反,它告诉我们真实地面对生活。真正的道德也不会扼杀人性的自由,恰恰相反,它能帮助我们在正确的人生路线中,实现人性的自由。它告诉我们怎样正确地做人,怎样正确地做事,它是我们在人间的正道。可是,在我们这个追名逐利的现代社会,还有多少人能够理解道德的真正意义呢? 只有在道德的路线上,我们才可能理解祢衡,理解孔融。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回到那条路线上去呢?我想,就让我从我自己做起吧! 【原载2011年8月13日《今 晚报・今晚副刊》本刊有 删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80ed9b5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