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上)

时间:2022-03-22 03:02: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上)

'(写于5/18/2001 2:41:47 PM \n

\n在大多数问题上,包括儿童教育问题上,多数人仅注意其表面现象,很少从根本上

作探讨,其实归根结底,许多问题的根源都出在文化的区别以及人们的文化价值的取向上。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不知不觉地受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的左右和影响,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对这个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因进行反思和批评。

\n

\n民族之间的差别主要是文化的差别,文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言上的差别,以及社

会行为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上的差别。同样的一个问题,因文化背景和影响的不同,问题的解答乃至问题的提出方式都可能是大相径庭的。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中国,一个孩子画了一幅写生之后,往往问老师:“像不像?”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却问的是:“好不好?”

\n

\n记得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谈到自己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二年级时遇到的一件事:

一天,一位外籍教师上课,课文讲完后,他留出时间问大家对他的课有什么问题?习惯于听课,记笔记,靠背书背笔记拿高分的同学谁也没有吱声,教师再次恳请大家提出问题,还是没人举手。面对静默的场面,这位外籍教师终于发怒了,他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课的结果!

\n

\n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尴尬结果,也是文化背景差别使然,那位外籍教师认为我们的学

生对他不尊重,当然是错怪了我们的学生,因为他还不了解“礼仪之邦”的学生的静默,正是


对权威,对大师的最尊敬的表现。在那位外籍教师看来,同教师的平等讨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同权威的对话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不恭的行为。从这里出发联想到那位网友提到的关于孩子“乖不乖”的评价标准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思考方式,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n

\n文化和文明不同,文明的内容是一维的,只有积极向上的特征,而文化则是多面体,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即同人们的生产方式依附而来的所谓“劣根性”,对这一点不承认主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汉民族文化由于长期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对土地的依赖,其文化中最根本的痼疾就是它的保守性。

\n

\n上述例子和父母们自觉不自觉在孩子教育方式和要求标准上都顽强地表现着这个原

因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强调的是统一的社会模式和单一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求孩子的一个最基本的尺度就是不许出格,无论是

还是学校里的孩子,应如工厂的产品一般,全都是标准件,不许有个性发展的渲泄,稍

有个伸胳膊伸腿的孩子,就会被认为是出格,不合群,“狂”或者是大逆不道!最终那些出格的孩子只有乖乖地收敛个性,泯灭自信,恢复到同一和循规蹈矩的轨道上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中国古代的正统的科举制度最终几乎是造就和一代又一代的平庸之才,相反到是李白、杜莆、曹雪芹、蒲松龄这些人给了中国文化以新鲜的空气,使得人们最终没有被憋死。

\n

\n我们知道,文化是可以传播的,文化也是要发展的,要发展就要吐垢纳新,如果我

们大家都能够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的文化就会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看,在他们的口里,动则挂着继承发扬的旗号,其实究其所有,他连中国文化


所包罗的最基本的内容也只能吱吱唔唔!不知所云,足见这些人的虚伪。须知,任何我文化的发展进步都是同否定,否定之否定,即在一些人眼里看作的“反叛”分不开的。远的不说,就说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因为有那些高举所谓“反叛”的新文化大旗的人才推动了我们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最终才有今天的文化。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我文化也同样需要新鲜的空气,否则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也难免只剩下“你要乖乖地听话”这样的话语了!

\n \n \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8617cc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