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为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一九三零年一月五日,毛泽东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题,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全面的提出了他对中国革命现状的看法,并且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毛泽东开宗明义的提出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的问题,他认为:“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半殖民地”,在这种条件下,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各自的代理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争权夺利,中国的统治阶级内部之间互相长期混战,因而自始至终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权。在这种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条件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便有了存在的现实可能性,因为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总有统治阶级无法触及到的区域,而在这些无法触及的区域中,我们“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即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有了以上的认识,毛泽东接着提出农民问题的严重性,以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为形式的武装割据为什么会成为中国革命的最高形式。且单纯的游击策略并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而红色根据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才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道路和方式。因此,毛泽东用“星星之火”来形容当时中国的革命发展现状是尤为贴切的。 在中国的社会矛盾分析中,毛泽东认为“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因为反动政府在粮饷不足的条件之下无限制地增加军队,并因此而使战争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众经常处在困苦的环境之中。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为无钱开学,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 而“星火燎原”,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 在正确分析中国的半殖民地国情,以及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的社会现实后,毛泽东结合实际,以江西为例,分析了江西的革命的客观条件: 一是江西的经济主要是封建的经济,商业资产阶级势力较小,而地主的武装在南方各省中又比哪一省都弱。 二是江西没有本省的军队,向来都是外省军队来此驻防。外来军队“剿共”“剿匪”,情形不熟,又远非本省军队那样关系切身,往往不很热心。 三是距离帝国主义的影响比较远一点,不比广东接近香港,差不多什么都受英国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懂得了这三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江西的农村起义比哪一省都要普遍,红军游击队比哪一省都要多了”。在文章的最后,毛泽东对中国的革命形势表达了自己的乐观之情,“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读罢此文,我们不禁为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细致入微,鞭辟入里的冷静分析暗自折服,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正是有了对革命形势,社会现实的深刻把握和冷静思考,毛泽东才能提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中国革命的实践也证明,这样的革命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是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必由之路。二零一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一个当初仅有十几个人的小党派,如何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生存下来,并且不断的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夺取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今天,在我们重读毛泽东统治的这篇文章之后,我想答案已跃然纸上,那就是,在对国情民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采取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把握时代脉搏,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当然,革命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过去的历史道路上,我们也犯过错误,如急于求成的想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而发动的“大跃进”等不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系列运动,给人民带来了惨重的损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也从另一个侧面教育我们,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罗素说,实现美好的人生,无论个人的或社会的,都是没有捷径的。要拥有美好的人生,我们必须拥有智慧、自制和同情。这是一个数量的问题,一个逐渐改良、早期训练、教育试验段问题、促使人们相信改良是可能的、只是急躁情绪而已。今天,当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回望我们过去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坎坎坷坷,我想这句话仍让我们警醒,并且激励我们在困苦挫折中不断前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b1496c09ec3d5bbfd0a7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