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用创新精神与匠心精神打造文化类节目新标杆

时间:2023-03-05 09:32: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朗读者》——用创新精神与匠心精神打造文化类节目新标杆

作者:刘志红

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16



刘志红

辽宁建平广播电视台,辽宁朝阳 122400

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何以能成为业内新标杆?笔者以为创新精神和匠心精神的完美结合打造了这档精品节目。作者从节目模式、节目内容、节目环节、主持人嘉宾表现及线上线下结合几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这样的电视文化节目值得学习、借鉴、推广。

关键词 创新精神;匠心精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6-0100-02

作者简介:刘志红,主任播音员。

2017 年上半年,如果说评选一档最有热度、最具话题、最富口碑的电视栏目无疑便是《朗读者》了,可以说《朗读者》吹响了2017 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集结号,媒体评价其为电视节目中一股“清流”。《朗读者》从播出第一期开始,便一直高温不停,3 个月,12 期节目,92 天的时间,《朗读者》第一季与我们共同分享了60 余名嘉宾,60 余个故事,60 余段朗读,《朗读者》成为一个新的标杆。文化类节目历来让人有曲高和寡的感觉,《朗读者》是怎样独辟蹊径、脱颖而出,赢得观众及业内人士赞誉的呢?笔者以为栏目组的创新精神与匠心精神打造了这档精品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从宏观策划到细节呈现,无不体现着创新与匠心的完美结合。

1 全新的节目模式

要做好节目,需要花时间反复去策划研发出最恰当的节目模式。《朗读者》不依靠国外的模式,用自主研究的模式创造了“访谈+ 朗读+ 轻解析”这个模式,带给我们一种新的体验,并获得成功。表现形式:节目在传承中创新,在保留朗读的传播功能的同时,又让这种形式形成最大化的参与感:将朗读与访谈相结合,先讲述人生故事,讲到情感的高潮点之后,用朗读建立一个情绪表达的渠道,营造一种环境让人与内心对话,与外界沟通。访谈的本质是提炼、追忆和升华,《朗读者》的访谈挖掘出了每个嘉宾在文字背后难忘的人生经历,其中所蕴含的普世情感,真实地打动了观众,当情感达到一定饱和度的时候,诵读内容顺势而出,以传递情感,表达爱。比如当麦家讲述完两代父子之间充满挣扎的故事后,再读家信;当许渊冲老先生说人这一生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多少日子之后,再读林徽因;当外交官安文彬讲述二十年前中英香港主权交接仪式上的两秒之争后,再读《可爱的中国》,文字的感染力自然产生了叠加的效果,经典文化的传播实现了最大化。《朗读者》不讲究朗读者的朗读技巧,而讲究参与者的真情实感,节目之所以能撼动我们,就在于情感的真实,每一个主题背后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他们的人生故事和深情朗读,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通达的人生态度,卓越的专业成就和谦和的处世哲学,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观众和朗读者的情感,通过思想和文字凝结在一起,朗读后,主持人和嘉宾又会对文本进行一个轻解析,使这一段落更加完整。

整个节目不喧闹,有内涵,直击心灵的故事和包含感情的朗读——“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这种新模式成为引领趋势的有益创新。




2 无处不在的感人情怀

节目最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把为观众带来最好的观影感受放在第一位。《朗读者》的可贵之处在就于找到了各个年龄段认知的统一切入点——情怀,节目不仅传播最经典的文学内容,还通过文艺作品抒发当事人的情怀,把一个有品位的东西传达给受众,引导受众提高审美。朗读只是一种手段,故事分享和情感传递才是内核所在。《朗读者》饱含情感的“温度”,让我们被一个个真实的中国故事打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借助综艺的形式,直抵人心,受到各年龄段人的喜爱。

《朗读者》传递的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观,起到了社会黏合剂的作用,润物细无声间弥合了社会矛盾,让人心平气和的感受文学之美、情感之美和生命之美,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便是情感之美。《朗读者》就是一个情感教育场,当一个嘉宾把自己的生命打开,朗读一个作家作品的时候,他同时也打开了鲁迅的生命,巴金的生命。从老舍、巴金、冰心到路遥、史铁生、季羡林,从莎士比亚、海明威、小仲马到梭罗、高尔基、裴多菲等等,这些看似远离生活的文字并没有使观众产生任何违和感,相反,文字当中所蕴藏的精神世界和当下受众的精神世界遥想呼应,我们也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善良、正直、勇敢、进取、奉献、尊重这些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和千百年前流传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这种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情怀,给人以启发和力量,也带给我们震撼,并传承新的希望。同时让人不由称赞:这才是央视,这才是中央媒体该有的水平和姿态。

3 精心设计的每个环节

1)惊艳的舞台风格。整个舞台的设计,是邀请英国人的团队完成的,灯光、摄像请了国内外做顶尖的团队,精心的设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匠心、良苦用心和艰巨的制作难度,将节目的视觉性和文化性深度融合,大方、典雅、庄重,与文学的高贵相匹配。每个细微的设计背后,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美与优雅,也体现了电视媒体人对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的执着与坚守,让中华传统的工匠精神得以更好地发扬与传承。

现场主旋律、节目开场和片尾音乐也都经过精心设计,余音绕梁,让观众沉浸其中,将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

2)清新不落俗套的主题词。《朗读者》每期节目都有主题词,主题词是每期节目的内核和灵魂。每一期主题词都非常经典,充满正能量。从“遇见”开始,以“青春”告别。遇见、陪伴、选择、礼物、勇气……12 期节目,12 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寓意及情感都涵盖,吸引了各种各样的朗读者。主题词本身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浓缩,它对嘉宾的谈话起到一个引导,同时也让文本的选择更具针对性。《朗读者》将文字、人、情感三者相辅相成,通过主题词将嘉宾的人生故事、文字情感连接,朗读者背后的故事所体现出的人生态度,也给观众更为正向的价值引领。他们的人生故事和深情朗读,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以主题词为核心的导语也成为“亮点”,每一期开场语都唯美感人,直达人心,堪称范本。

3)多变的嘉宾出场方式。根据每位朗读者的特点,主创人员设计了不同的出场方式,有的直接在会客厅以访谈形式出场,如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有的在旋转楼梯上或在舞台一侧朗诵着情诗缓缓走来,如鲜花夫妇;而96 岁的许渊冲老先生则是自己从观众席中拄着拐棍走上台,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避免了形式雷同造成的观众审美疲劳,每次都有新的期待。

4)开放语境的诵读和私人语境的内心剖白完美结合。节目中的采访环节设计了一个更加封闭的空间,这样一对一的私密环境,访谈者能够放下心防,流露出真实的情感,收获更好的节


目效果。而朗读环节则是在舞台中央,让大家在颇具仪式感的朗读中,感受到宁静的、庄重的、深厚的、隽永的情感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在久违的心灵共振中,重新认识自我,认知世界。

4 主持人与嘉宾的完美组合

1)主持人的内功核心。主持人董卿有着极强的文化素养、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多年的主持经验,强大的串词、控场、总结收尾等职业素养,在这档节目中完美呈现。采访是技术活儿也是艺术活儿,尤其是在讲述最真挚的故事,表达心底的情感。董卿的访谈艺术十分高超,大部分问题都集中在人生节点的抉择时刻。深厚的知识储备,使董卿面对不同嘉宾能够自信淡然,能够及时挖掘每个嘉宾的亮点,同时对现场观众情绪的把握、调度得心应手。2)丰富多元的朗读嘉宾。嘉宾定位上采用星素结合:名人的传奇搭配素人的精彩。嘉宾集纳了明星、企业家、演员、平民、学者等社会中的各个行业或各个阶层,不平凡的人说平凡的事,平凡的人讲不平凡的心,让观众既能感受到大人物的真实,也能感受到小人物的真情。有人格魅力的朗读者,加上感染人的文字,感染人的故事,把朗读和诉说叠加在了一起,给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故事,朗读者独特的人生,饱满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质朴的品格,顽强的精神,高远的志向,这些有着人格魅力的嘉宾,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折射出夺目的光彩。

5 线上线下的同步运作

为了让观众重拾朗读和文字的魅力,逐渐带动观众欣赏文学风潮,《朗读者》趁热打铁,在各地设计了朗读亭,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提升了书店业务,展示了一档现象级节目打通线上线下,连接荧屏内外对社会全方位的影响,从精神层面的认知到经济方面的促进,都起到了正向推动力。《朗读者》引导大众远离那些重形式轻内容,重表现轻本质,重潮流轻历史,重伎俩轻格局的泛娱乐节目,将文化综艺的热度推向了一个高点。

6 结束语

《朗读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陈出新,精心打磨,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成为一档融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市场价值于一体的匠心精品。《朗读者》这股“清流”,不仅是耳目一新的风貌,更在于潺潺入心的滋养,这样的现象级清流,值得源源不断,奔腾不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cc3fbdb0b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