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清明,追思传统 镇江一中 刘珺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感怀清明,追思传统”。说起清明,我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它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它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们,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清明节变成了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臣子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肆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在了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母亲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清明节受历代人民的重视,由于清明节的传承,渐渐的形成了许多的习俗,例如,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体育风俗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水,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语,这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孝道。中华文化五千年,历来都是遵从着“百善孝为先”的道德法则,大教育家孔子说对待长辈的态度应该是"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意思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儿女要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儿女要按礼仪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就是孝道,而清明节就是孝的体现。每到清明节,儿女们为已故的长辈们扫墓,祭奠祖先,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与“孝”。 哲学家冯友兰也曾说过,"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 清明节,我们缅怀的除了已故的亲人,还有那些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民族英烈们,他们为了新中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我们创造出今天这个和平安康的家园,没有他们的努力拼搏,就没有今天我们所享有的一切。我们要以英烈们为榜样,努力拼搏,为祖国的美好未来献出一份薄力,让先人的愿望在我们身上实现,让先人的英灵自豪的惊叹:“这就是我巍巍中华的少年! 清明节是一个承传文化、洋溢着情怀的日子,古老的节日、泛黄的史卷,中华名族悠久的文明、深厚的孝道人伦、独特的风俗民情,以这种温情的形式、持久的力量汇聚起来,变成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名族的血脉中,撞击着每一颗善良的心灵。 远山如黛,翠柳含烟,风轻雨歇,清明又至,缅怀逝者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珍爱亲情,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希望从此,我们的心中少一分愁情,多一分温暖,让我们感怀清明,追思传统,不忘先人,砥砺前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e73504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