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夏余世存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余世存-历史论文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余丐存 夏从一个时间物候之词,一步步假借并丰富其含义,以至于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称 余丐存 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曾任《战略不管理》执行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非常道》《 老子传》《 大民小国》等 当太阳到达黄经45?时,是为太阳回归年的5 月5 日或6 日,北半球的春天算是过去了。“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进入到夏天了。 天文时间、地球生物时间、人文时间并非严格一致,它仧之间有一种“罗致协从”的关系,即天文时间,日地系统率先进入一种关系形态,地球生物系统紧跟其后,人类的认知感受再其后,这就是中国文化称道的“象天法地”。 “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对南方来说,则是另一种风光或另一种农事,立夏后的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仏”,南方早稻插秧的农忙就在此时,插秧时能否下雨就显得极为重要,所谓“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立夏日的阴晴风雨也能预兆一年的丰歉,雨水、雨量、风向不收成关系极密切。 中国先民对夏的理解是一个空间意义,夏字的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以北为死;以南为阳,以北为阴;以南为前,以北为后。即正南方是中国人的基准方向。 “夏”在羌语和藏语中都是“伟大、强大”的意思。春秋时代的中国人说: “夏,大也。故大国曰夏。”《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夏从一个时间物候之词,一步步假借并丰富其含义,以至于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称。 对中国人来说,立夏是三阳开泰的日子。立夏时,古人有迎夏仦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匘、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皇宫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清《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这一贮冰抵御溽暑之法在两千年前的周代就开始了。《周礼? 天官》郑玄注:“鉴如瓶,大口,以盛水,置食其中,以避瘟气。”《诗经》:“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二之日、三之日即相当于农历十二月,凿冰之声咚咚,正月时藏冰于冰库。宋人杨万里有诗:“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明清皇宫内设有管冰事的官员,谓之“凌人”,与管斩冰藏冰用冰等事宜。《燕京岁时记》记载说:“那时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汤,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锦盘,均以冰镇之。” 先民在立夏来临时也有惜春之感,故会在立夏日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进去,名为饯春。吴藕汀《立夏》诗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丏将樱笋饯春归。”立夏尝新、尝鲜也是应有之义,蚕豆、苋菜、黄瓜为“地三鲜”,樱桃、枇杷、杏子为“树三鲜”,海蛳、河豚、黄鱼为“水三鲜”。还有“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立夏吃桑葚樱桃等食俗。 在大时间序列里,立夏正是天泽履卦和地天泰卦交接的时空。天泽履,天地相应,应验了大地农作物需要雨水的特征;地天泰,三阳开泰,应验了万物自此走向通泰繁茂。天地阴阳之气互相交感沟通,是通泰之象。君王效法它的精神, 从而要裁制天地之道,使其成功发展,辅佐天地自然所宜,以帮助民众。 也有人说,天地阴阳之气交感,让人想到夏后氏开启私有财产制度,承认人性之私,将财产造就成天地之间的标准或大道,根据天地气候之变化相宜,辅助百姓按时搞好生产生活,使百姓身心得以安康。直到今天,财产,仍是人类文明中最为关键的通货。个人、家庭、国家,有了这一通货才能通泰。在此基础上,三阳开泰演变成三羊开泰,即是说民生要得到切实的保证。乾隆皇帝的一首诗深得此中真义:“岂无九重居,广厦帘垂湘。冰盘不雪簟,激滟翻寒光。辗转苦热烦,心在黔黎旁。”可见立夏在中国文化里有其超越天文时令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28ea0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