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高三的我,可谓勤奋。我几乎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就连隔壁班的同学都在议论纷纷:“看,那个就是重点班的‘灯长’,每晚教室的灯都是她关的。” 我无法不努力,升高三的那年夏天,我拿到了高二期末考试的成绩单,班主任指着“58”――我的校内排名,对我说:“按你现在的成绩考上一本没问题,如果想上重点大学,还要下一番苦工夫。”我的高中被誉为当地的“大学摇篮”,当初凭借全市第37名的成绩入学时,亲人们觉得我已有一只脚踏进了重点大学的校门。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可上了高三后,原本不甚出众的成绩变得更加平庸,“勤奋”反倒成了一个笑柄。理综的成绩一路下滑,语文、英语的成绩凯歌频奏,同学又给我取了个外号:“文科生”。身在理科班,却被称为文科生,实在讽刺。我也开始怀疑:究竟学理科于我而言,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高二文理分科前,成绩不错的同学大都选择理科,而我,物理虽渐感吃力却也常考120分以上,再加上家人认为“理科专业比文科专业多,工作也更好找”,我脑袋一热,糊里糊涂成了理科生。文理选择不对,就如同鞋码不合,勉为其难的结果只能活受罪。 在高三,原本有一次申请调去文科班的机会。但是我一来自信,认为再努力一把就能扭转劣势;二来也怕转过去之后重新接触政治、历史、地理会措手不及。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就连我自己也无法确定,文科和理科,我更喜欢哪一个。 木已成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努力,比任何人更努力。 各科的老师将试卷发了又发,大多数试卷已无暇评改,同学们对凌乱的试卷也已经麻木。尽管如此,每到课下闲暇,三三两两的同学总会一起交流,一会儿是《优化设计》的题型更新,一会儿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解析更详细。而我,则关注那些近来进步较快的同学,在一旁静静地听,悄悄把他们说的书名记下。 当桌面上的各类教辅和试题集堆得几乎让我看不见黑板时,我有些气短:他们进步的诀窍就藏在里面……现在大部分还是一片空白……我一定要做完……翻开一本理综教辅,好难,已经涉及我未曾复习的知识点了。原来他们一直都做这么高难度的训练,难怪突飞猛进!我硬着头皮做下去,一道选择题花上十几二十分钟是常有的事儿。也许,你会觉得我很笨。但不妨想想,当时间越来越少,对手们渐渐甩离自己,你还能保持淡定吗?至少,比起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我强多了。 但我的付出竟没能结出果实。新旧教辅轮番进攻,可无论哪种常规题型、常出考点也没在我脑子里扎下根,机械的练习,无意识的选择,让我油尽灯枯。我还不得不追赶老师的教学进度,赶着完成大大小小的试卷,赶着弥补一个个不知从何时裂开的漏洞。我似乎成了高三悲剧的典型:学习殚精竭虑,成绩原地踏步。 高考结束,语文和英语正常发挥,理综成绩没上200分,数学也拿到了罕见的低分。总分上了一本线,我最终也被一所一本大学录取。我想起班主任的话:“考上一本没问题,如果想上重点大学,还要下一番苦工夫。”难道我下的工夫还不够? 从小,我接受的教育就是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我自认勤了,也先飞了,最后平平稳稳地上了一本,是赢是输?若赢了,为什么心里会怅然若失?若输了,输在哪里?是误选了理科,还是陷入了题海战术?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人们常说,只要真心付出,无论结果如何,都没有失败。而我,是付出太多了还是太少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b7b732bf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