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秦兵马俑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始皇陵咏》云:生则张良椎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抔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 1974年的一个普通的夏天,临潼的一个村民杨志发正在在村外的荒地上挥舞着镢头打井。时值正午,几乎没有人愿意在外干活,四周悄无一人。突然,他发现铲子刚刚挖过的坑中有一堆坚硬的陶制碎片。这位村民十分好奇,继续挖掘,很快他便挖到一个陶制武士头。 “啊,一个瓦罐!”他惊叫了一声„„他随即将这个“瓦罐”送到了文物局„„于是,这座轰动世界的瑰宝,“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兵马俑便横空出世了„„ 今天,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和微微的凉风,我站在了骊山脚下,站在了兵马俑的面前„„ 从公元前346年,秦王嬴政历史三十八年动用七十万劳工在临潼兴修自己的皇陵和兵马俑„„弹指一挥间,我们与它近在咫尺却相隔遥远,跨越两千年的相见,是多么的不易啊! 尽管已从书本中读到过、从电视中看到过对秦兵马俑的描述,但当我第一次站在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占地14260平方米、内含约6000尊平均高度达到178厘米、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2000多年前的英武勇士面前,我依然被深深的震撼了。 暂且不论它规模的宏大、编排的精细,就从艺术角度看,它就体现出了非常的高的艺术水准,堪称艺术精品:秦始皇兵马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所以其中的秦俑、陶马、车也是按实物大小制成。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这些都体现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见它的造型刻画达到了“神似”。 秦俑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通过对面部的精心刻画将军中的各种人物表现得生动万分。工匠对陶马的塑造也是如此,他们将一匹匹战马刻画得形象和生动:四肢与胸部都使用了夸张手法,它没有过多复杂的线条,流畅并富有韵律感,让人感觉栩栩如生似无法在现实中找到的神马。 啊!那仿制得惟妙惟肖的彩绘铜车马,你似乎能够聆听到骏马的呼吸、似乎能够触摸到富有弹性的肌体,似乎你只要抖一抖缰绳,喊一声“得儿——驾”,骏马即可奋蹄、车轮即可辚辚。那一列列整队待发的士兵,似乎正在等待帝王的命令,一声令下,即可挥舞战戟,奋勇杀敌。 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啊?!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有些痴迷„„ 这,就是秦始皇生前的军队啊!我恍惚看见了:天混地暗,整齐精湛的部队在战场,战鼓雷雷,呐喊声冲破云霄。一时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刀枪剑戟,发出刺耳鸣响„„嘶鸣战马,刀剑喑哑,灰飞烟灭,血流成河„„ 黑云笼罩着秦宫,君临天下的秦始皇坐观一场场激烈的厮杀,手握酒杯,泰然自若,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统一了中国。马蹄声,厮杀声,泰然的笑声,混合在一起,铸就了他的江山。这时仿佛天地间,独留下我一人,一瞬间,所有又都从我身边掠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切又都是那么虚幻。 兵马俑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规则,其陵墓浓缩了2000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秦朝的能工巧匠们真的让我们能够在2000多年后依然可身临其境地体会2000多年前人们的生活状况。此外,精美的青铜武器、神秘的制造工艺,均给我们留下了千古谜语。古人的智慧,也为全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但是,除了这些令世人咄咄称奇的文物外,我们还看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那就是修陵人惨不忍睹的归宿。那重重叠叠的白骨、那刑具缠绕的墓坑、那根据骨龄测出的集中于15-25岁的死亡年龄,是无言的控诉啊,帝王死后的荣耀,是以千千万万百姓的血汗、生命为代价的,也难怪在秦始皇驾崩后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秦王朝也就此灰飞烟灭。 站在秦兵马俑前,我们的心情也是复杂的,既感叹于秦始皇统一中原的千秋伟业,也痛恨其暴政虐民;既感叹于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为中华民族千年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痛恨其奢华无度、压榨百姓。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厚葬,也就不可能留下这么多伟大的文化遗产„„ 风雨过后,兵马俑仍旧了笼罩在迷雾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5b012603d8ce2f006623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