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流行 作文 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许愿,我们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小说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彷徨,但这并不影响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文化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他并没有悍(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 人们通常用时间来考量经典与流行文化的差别,因为只有时间才能公正地审视出任何一种文化所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那些最丰盛的精神食粮并(虽)保存了下来,但那并不意味着那些被舍弃的都是文化垃圾。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是文化的功能,真即是美,美不离真。从这个意义上讲,流行的文化是一种美,它是一种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的美。 我们是同时读着经典与流行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在金庸的作品中寻找江湖义气、侠骨柔情,同时我们在李白和杜甫(身)上体味古人真实的豪迈或者沉郁;我们哼着《同桌的你》来纪念自己初长成的喜悦,祭奠我们终会逝去的青葱岁月,同时我们也学习吟听莫扎特《小夜曲》的安宁和贝多芬《命运》中的悲怆。流行与经典有时候是两个范畴的东西,偶尔的交集却不会因此而相互抵触、相互磨灭。我们不必因为文化的普及而焦虑经典的丧失,文化的概念的外延更加宽泛,却也是我们现代人善于吸收的一种气度。 活在当下的我们并没有被赋予权利标榜刚刚诞生不久的东西为经典,所以它们以流行的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它们仍然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或许一百年后,当人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其中的一部分会被确立为这个时代某种物象的象征,并成为经典。因为这个时代有一些纸醉金迷,所以意识流成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常见表现手法,当言语不再能表达文化人的内心焦灼时,有些杂乱不着边际的搭配实际正是他们心中的呐喊。文化人正寻求着更多更新的突破口作为他们思想情感传递的媒介。于是,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杂而不乱、杂却大同,任何真正可以被称之为文化作品的事物都蕴含着对现实深深的思索,流行诞生于此,经典也从这里孕育。 的确,由于大量新鲜事物的涌入,其中确实也存在文化的垃圾,对此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宽容。因为经典与流行更多的是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他们的时间范畴不同,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但他们都曾经伴随我们体验成长的喜悦与悲苦。还是多一些祝福吧,希望郭敬明的作品更加成熟,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希望现在的流行音乐少一些靡靡之音。有人说李斯特的音乐曾经只是被当作那个时代情歌哼唱,那么说不定哪一天New Age的曲风也可以成为音乐史上的绚烂一笔。 流行美丽,经典依然永恒…… 一般般了,多给点分吧。 人民日报:经典与流行 仲言 翻开中国艺术史,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京剧、昆曲,到仍然散落于民间的各种艺术表演形式,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创作出许多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些作品被载入文艺史册,成为记录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些传世名作,忠实地记录了每个时代的呼唤和要求,或者为时代变革而呐喊,或者为社会进步而欣慰,或者为搏击激流的勇士喝彩,或者为人民的疾苦振臂高呼,或者为人间真情而讴歌,或者对腐败现象进行无情的鞭挞。从表现男女素朴爱情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情致飘渺的《九歌》;从典美博奥、汪洋捭阖的先秦散文,到清俊慷慨的建安风骨;从新制迭出的盛唐气象到挥洒自如的宋明小品;从张扬俗趣的勾栏曲家,到流光溢彩的清代词坛;从被誉为叙事高峰的古代小说四大名著,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当代文艺界……在这长长的由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串联起来的名录中,我们仿佛触摸到中国文艺发展的脉络。经典作品,因其宏大的教益意义与隽永的艺术魅力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受众的检验,连同它们的著作者的名字,世代相传,是流传于人民群众口碑上的典范之作,是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赓续绵延的强大精神源泉,也是中国人民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浑茫厚重的精神动力。 然而,时下文艺界却有一股不正当的风气,即解构经典,戏说历史,制造流行。假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之名,一些人对经典名著未曾浏览、对西方文艺思潮未加咀嚼,就仓促地举起批判和摧毁的斧头。在这里,白天鹅变成了丑小鸭,流氓变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佳篇名句被改成打油诗,宫闱秘事、野史流言俨然成为正史,深为人们喜爱的经典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变得陌生了,扭曲了,历史事实被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一时间八方风起:玩弄历史的“戏说风”、粉饰现实的“豪华风”、寻求刺激的“打杀风”、篡改名著的“解构风”、煽情滥情的“言情风”、崇尚金钱的“拜金风”等等泛滥成灾,有些经典作品甚至被改编得面目全非,令人哭笑不得,曹禺《雷雨》中的繁漪和周萍怀孕流产租屋另筑爱巢,老舍的《我这一辈子》中一个巡警的一辈子变成了三个巡警的一辈子,白毛女成了出卖色情的“街边女郎”,阿Q更是荒唐透顶,与吴妈谈起了恋爱…… 这是一股不正常的风气,归根结底,这股风气的产生是与某些文艺工作者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创作态度分不开的,他们盲目重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重技艺,轻品行;重娱乐,轻教益;重野史,轻正史;重改编,轻创作;一些作家、词曲作者、影视编导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历史常识,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妄自菲薄,对经典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不感兴趣,对历史史实所知甚少,对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对渴求艺术甘霖的广大基层观众缺乏激情,而是热衷于表现自我,迎合低级趣味,盲目崇拜西方各种文艺思潮,追求商业炒作和市场卖点,心浮气躁,把艺术创作和名著改编当成了摇钱树,完全背离了文艺创作的宗旨。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世代相传的文艺经典的意义和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的。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脉络,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更体现在记录和传承文明的众多优秀文艺作品中,健康进步、昂扬向上的精品佳作在振奋民族精神、坚定民族志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被篡改的历史、被荼毒的经典无疑会对广大受众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参与流行、推崇时尚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以打倒先贤、菲薄传统、颠覆经典的手法将自己包装为流行英雄,就不得不令人深长思之。一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更应该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我们今天的时代,是需要伟大艺术家和优秀艺术作品的时代,也是能够产生伟大艺术家和优秀文艺作品的时代,从《走进新时代》在群众中的深情传唱,到《长征》的高收视率,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经典文艺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移花接木的痕迹,找不到无病呻吟的章节,挑不出哗众取宠的败笔,那种动人心魄的生机与力量是它们持久生长的根。 流行可以炒作,时尚可以炒作,然而唯有经典是制造不出来的,也是歪曲不了的。经典是时代潮汐留在岁月的沙滩上的痕迹,是刻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丰碑。试图以解构经典制造流行的短视行为,是改变不了经典的宏大景观与历史意义的,它们终将被时代的潮水所吞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eff0ea998fcc22bcd10d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