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外国语文学系”到“外国语学院” 作者:李小均 来源:《读书》2008年第09期 如今,“外国语学院”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在网络搜索引擎中以之为关键词一点,立刻出现形形色色的页面。这朵学界的“奇葩”开在大江南北,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外国语文学系”,简称“外文系”。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对大学各系有经典调侃:“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学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学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72页)在钱先生调侃的“学科等级排行榜”中,“外国语文学系”虽然不及理科各业,但在文科各门中却坐了头把交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可安慰。 莫非是爱屋及乌之缘故,钱先生才对“外国语文学系”情有独钟?毕竟,那是他稻粱谋的位置! 也许,答案并不这么简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国语文学系”闪亮登场之时,的确志存高远。其力压人文学科群芳,某种程度上也是“实然”。 吴宓先生留下的两份重要材料足资为鉴。一份是刊载于《清华周刊》(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四日号)的文章《外国语文学系概况》,另一篇是载于一九三七年《清华大学一览》的《外国语文系学程一览》。 《外国语文系学程一览》开宗明义点出了外国语文学系课程设置之目的,就是使学生能:“(甲)成为博雅之士;(乙)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丙)造就国内所需要之精通外国语文人才;(丁)创造今世之中国文学;(戊)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 由此可见,外国语文学系在最初的课程设置阶段就定下了“博雅”与“专精”二原则:“其一则研究西洋文学之全体,以求一贯之博通;其二则专治一国之语言文字及文学,而为局部之深造。”“博雅”与“专精”的精神完全体现于以下这份分年的课程表中: 第一年(共三十六或三十八学分) 国文(六);英文一(八);中国通史/西洋通史(择一,八);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择一,六——八);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择一,八) 第二年(共三十六学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17909c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