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记》解说文案影评观后感_关于镰仓街与海,关于镰仓的物与人

时间:2022-04-27 04:38: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海街日记》解说文案_关于镰仓街与海,关于镰仓的物与人



日本喜剧/剧情电影《海街日记》,于2015年上映,由是枝裕和导演,吉田秋生 是枝裕和编剧,影片讲述了改编自吉田秋生获奖漫画。家住日本东南沿海城市镰仓的香田三姐妹,多年前父母离异后一起住在老屋中,大姐是医院护士,二姐是银行职员,老三是商店售货员。父亲去世,参加完葬礼的姐妹三人见到此前不认识的同父异母小妹浅野铃,决定把她接去一起同住……

是枝裕和太会拍家庭电影,从2011年的《奇迹》到2013年的《如父如子》,再到今年的《海街日记》,给普通家庭加上普通的情节,却又让人觉得毫不拖沓,就可以如此安心地陪他一起站在或近或远的地方,观察着这个与我们没有联系的家庭是怎样走过一段岁月。《海街日记》是日本原版的名称,但就其官方英文片名“My little sister”来看,四个姑娘中最小的那一位才是主角;的确,原本那三姐妹的生活因为参加父亲的葬礼而认识了最小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察觉到一丝诡异的大姐临别前在车站对小妹说搬来和我们一起住,在小妹答应的那一刻,车门关上。三位年长的姐姐和小妹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就在一场葬礼后,四个女生来到父亲最后生活过的地方,在小妹的带领下,站在高高的山麓间,望着远方的江之岛,尽管不是同一个母亲,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更微妙的情愫使得她们产生了对彼此迫不及待的爱护的渴望——这是我的猜测。在参加父亲葬礼之前,三个住在一起的姐妹就已经遇到了潜在的危机,但导演并没有立刻抛出这些矛盾,是枝裕和一直在等,等最小的妹妹加入大家庭后,才逐渐将之前的问题牵引出来。不是说要把这个小妹妹塑造成救世主,而是给她这个外人更多的参与感,而这参与感也并非导演一言堂式的决定,而是影片中角色的要求——这由同一个母亲生下的一直住在一起三姐妹此刻十分需要新鲜元素的加入。大姐是一位护士,爱上的是一个失去爱人却要照顾病重岳母的男医生;二姐是自力更生的OL,在银行工作,她的爱情更加感性,和一个在大姐眼中不过是个牛郎的男人在一起,她包养着这个男人,却遭到了抛弃,即便如此,好像一场大醉后也能释怀;至于三姐,她似乎没有经历感情的考验,起到的只是以最小的年龄差将小妹和姐姐们联系起来的作用。之前讲过,小妹的到来,是三姐妹周而复始的生活的必需,这是最局限的理解,再广泛一些,整个海街的生活似乎都需要小妹,包括海猫食堂,以及做沙丁鱼面包的小店,还有学校的足球队。这不是说小妹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而是说一个简单而渺小的外力的到来,可以给原本一层不变的生活到来巨大的冲击。这或许就是是枝裕和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吧。在叙事方面,导演采用了最近很时髦的群戏方式,两个小时的电影,如果只讲一件事情,除非是极其复杂的烧脑片,或者是那种靠特效取胜的大制作,不然,观众肯定会半途瞌睡不止,所以,不妨在影片中多加入一些人物,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这样,将时间平均到每个角色身上,并让各个角色之间都产生交集,就不会显得拖沓了。不少人在观影之前一直被此片美丽的镜头所吸引,不可否认,导演在镜头构图以及观影调整方面下足了功夫,影片的清新感秉承了日本唯美电影的一贯水准。我个人认为,此片可以被当作《秒速五厘米》的真人版去欣赏。去年冬天我在日本,从关西到






关东,再到北海道,走过了数十个城市,却错过了影片中的取景地——东京南方的镰仓,那里有我喜欢的海和电车,好在是枝裕和在这部影片中帮我做了弥补,也给了我再次出发的动力。日本电影和日本其他诸多文化成分一样,神奇之处在于,不需要刻意地迎合外界的整体审美或者所谓的学院派审美,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表现:像是慢性疾病一样逐步侵袭观众全身。也许过分寻求本位认同会显得更趋近于自闭式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现状里,日本对英文的排斥——起码不重视,会让外人很不理解日本如何让自己与世界产生交流并获得认可呢?答案是,把自己做到最好,让全世界来学日文。就电影来说,从黑泽明到小津安二郎,从沟口健二到大岛渚,再到岩井俊二和是枝裕和,日本电影的传承和继续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海街日记》虽然角色众多,但找一个主线却也容易:三姐妹收养小妹妹,小妹妹成为学校足球队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姐与母亲从战争到和解,海猫食堂老板娘为弟弟变卖主业,等等;这些强烈的女性关怀好像是导演在拍完《如父如子》那种男权电影后形成的有意识的反哺,尽管目标明确,但手法一点都不娘,冷静、客观、风度翩翩,是一部绅士之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653ec5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