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手抄报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因为争夺权力发生内乱,晋献公派兵攻打公子重耳驻守的蒲城。重耳为避免骨肉相残,不肯迎战,随即带着狐偃、赵衰、魏武子、介子推、司空季子等数十位贤俊一起逃亡。他们先后到达翟、卫、齐、曹、宋、郑、楚等国去避难,饱尝酸甜苦辣,历尽千辛万苦。 有一天,他们在荒野里迷路,已经几天没有吃到食物。公子重耳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破席上仰天长叹:“重耳一死事小,将来晋国的百姓恐怕就很难过着好日子了!”介子推听后,深深地感到重耳在苦难中还能想到百姓,自己必须尽心辅佐,便悄悄地走到僻静的地方,忍受着剧痛把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然后烤熟再送给重耳吃。重耳见了很高兴,狼吞虎咽地很快将烤肉吃完,然后提问:“肉从哪里来?”介子推怕隐瞒不过,只好实话实说。重耳感动得流下眼泪,真诚地说:“你这样待我,将来我如何报答你?”介子推心怀坦荡地说:“我不求公子报答,但愿日后你多思治国之方,做一个贤明的国君!” 公子重耳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最后,他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当时,晋文公对许多跟随他流亡的人都论功行赏了,唯独将介子推忘记了。幸亏有人给晋文公提起这件事,他感到很惭愧,立即派人去邀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可是介子推始终不来。晋文公感到很内疚,只得亲自登门去邀请,万万没有想到却见介子推家的大门紧锁着。原来,介子推不接受封赏,就背着母亲逃进了绵山。晋文公无可奈何就带着御林军上山到处寻找,结果连介子推的影子都没有找到。有大臣献计:“放火三面烧山,介子推母子就会乖乖地从另一面逃出来!”晋文公依计马上下令火烧绵山。大火过后,晋文公在山上却看到介子推和母亲靠着一棵烧焦的柳树死了,悲伤地跪拜又放声大哭,然后以厚礼将介子推母子葬于烧焦的柳树下。为忌烟火,晋文公就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寒食一天。 第二年这时候,晋文公带着群臣到绵山隆重地祭奠介子推。为了表示虔诚,他们先在山下寒食一天,然后徒步登山致哀。当晋文公来到墓前,竟然发现那棵死柳已经复活。他好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随手折了柳枝插在自己头上,群臣看见一一仿效。君臣插柳祭扫后,晋文公就把这复活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此,寒食、清明就成为全国百姓重要的民俗节日,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也从那时候一直流传下来。 清明节历史由来 清明时节踏青、野餐的历史,自古有之。古代清明节就是一个“美食节”,不仅有很多时令美食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上市,而且清明节和古代的“寒食节”的习俗在今天逐渐重合。 春到清明必踏青,清明节时也是许多时令美食上市之时。南京民俗学者蔡博文说,清明时节踏青、野餐的历史,自古有之。古代清明节就是一个“美食节”,不仅有很多时令美食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上市,而且清明节和古代的“寒食节”的习俗在今天逐渐重合,寒食节的一些特色美食也流传下来。 古代女子们的“吃清明” 清明美食古来有之。古人为适应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创造了一些食品。比如用麦草捣汁和糯米做青粉团,乌桕汁染乌饭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作寒食食品。清明节在古代是祭祀性的节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时馐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后,家人和应邀来的亲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古代在江南,人们要挑荠菜做馄饨过节,清明扫墓时要做黄花青果糕作供物,采用一种菊科野草的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而且,清明美食的传统还来自于古代清明踏青之后的野餐。 尤其古代的女子平时不能出门,而清明节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门的好时节,她们在这一天会精心打扮,早早出门去祭奠先人,然后就踏青游玩,所以在古代清明节也是女人们的节日,她们可以到郊外赏玩春色,放风筝,然后野餐。 吃青团的食俗有两千多年 蔡博文表示,江南的“麦浆草”,清明而生,过则难觅,也正是因为如此,用麦浆草做成的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间揪一把“麦浆草”,回家捣烂压汁,与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和好,包上豆沙馅儿,民间诀窍还要放入一小块猪油,团好入笼蒸熟,出笼时再薄薄刷一层熟菜油在表面。此外,艾草也是一种常见的清明食材。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艾草糍粑。 “吃青团的食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他表示,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现在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渐渐淡化,而作为美食仍然很受欢迎。 河蚌螺蛳的诱惑 在南京清明时节,还有一道鲜美的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汤。南京人把河蚌叫“歪歪”。要选个儿不大不小,红壳的,六个左右就够三口之家吃的了。先用热水反复洗干净,略洒点食盐拌一拌,片刻后再洗一遍。用刀背将硬边敲松,这样熬出来的肉才会不老。最后将“歪歪”横切成一公分宽的条儿,爆火将姜、葱、咸肉或火腿肉、豆腐、“歪歪”下锅,熬成浓汤,味道异常鲜美,有的还可以在里面放蚕豆瓣儿,或者鲜笋,秧草,汤美肉鲜,食之三月不忘。但是它性寒,不能多吃,胃不好的人尤其要当心。南京此时的另一道河鲜就是炒螺蛳。炒螺蛳,是一道南京风味的河鲜菜品。由螺蛳和辣椒及各种调味料制成,味道鲜辣十分过瘾。炒螺蛳一炒一大盘,自己用嘴嗍着吃,也有直接用螺蛳肉炒菜吃的,比如韭菜炒螺蛳,都是清明时节最时髦的菜。 全城一起挖野菜 清明时节各种鲜嫩的野菜都成为南京人餐桌上的美食。清炒芦蒿或者芦蒿炒香干,再加上一点尖辣椒一起炒,简直是南京人心尖上的一道菜。这个季节还是吃马兰头最好的时候。《西吴食风谣》说:“二月春风燕子飞,笋芽绝嫩蚌肉肥。枸杞、马兰滋味好,鸡蛋摊摊豆腐皮”清明吃野菜的乐趣更在于可以亲手采摘,每年清明时节,南京不少人自发组成“民间野菜团”,在全城展开野菜大搜索,踏青时节带着小铲子小篮子去挖野菜,追寻儿时的黄金回忆,莫愁湖、玄武湖、梅花山、北极阁、江宁、八卦洲等地,都有市民边踏青郊游,边去挖野菜,马兰头、母鸡头、豌豆头、枸杞头,用手掐下小芽子,回家下锅热炒,香气扑鼻,绿色健康。而且南京有春发“八野”之说,是指“旱八鲜”和“水八鲜”两类,包括荠菜、芦蒿、马兰头、枸杞头、苜蓿头、马齿苋、鹅儿肠和香椿头等。清明吃野菜成了南京的一道特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66901e08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