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讲究立象见意,物我情融,善于将客观 景物情化意化、趣化韵化、人格化、心灵化,从而构成 一种诗性境界或意境。在写景中见性情,体物中品 韵味,绘形中悟意趣,感性中窥理性,有限中求无限, 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这是中国诗歌 最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观照方式。所以王国维 《人间词话》谓“词以境界为最上”⋯。 王国维还将中国诗歌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 “无我之境”,并以“无我之境”为上乘境界: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 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 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i J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 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耳。⋯ “意”包括作者主观的情与理,“境”乃客观景象 的形和神;前者可称为“心境”,后者可称为“物境”, 意境即“心境”与“物境”的妙合,情理与形神的交融。 所谓“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乃指这种妙合或交 融的方式和形态。诗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颜 色”,以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涂抹外物,浸染物境,感时 花亦“溅泪”,恨别鸟亦“惊心”,伤春则“泪眼问花”, 惜春却“乱红飞去”,物境与心境在情感的外露层面 上和谐统一,此之谓“有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则 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诗人情 绪内敛,喜形不露于色,心凝神释,万化冥一,将自己 完全融人客观外物,物境即心境,物就是我,我即是. 物,物境与心境在情感的深层次中冥合化一。中国 文化重“天人合一”,而“无我之境”即“天人合一”境 界在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体现。 陶渊明诗歌极富于意境,特别是他的田园诗,总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客观景物的自描中,寄寓着 深厚的主观意识,并且其寄托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问, 其旨归在可解与不可解之会,情与景会,境与意合, 情理形神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王国维披沙拣金, 以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的 典型代表,的确是独具慧眼。 请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旧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其中“菊”、“东篱”、“南山”、“山气”、“日夕”、“飞 鸟”,客观自在、天然真色,没有丝毫人情浸染的痕 迹,然景景皆为陶渊明归稳田园,悠然自得,乐在其 中的心境的体现。“菊”,花之雅品逸品,东篱采菊, 清旷高雅,悠游闲适,高雅之花即高雅之人,隐逸之 花即隐逸之人,真不知何者为花,何者为人;“南山”, 乃贤者隐者所居,“贤者好静,故乐之”,山之静穆安 收稿日期:2002—06—20 作者简介:傅正义(1949一),男,湖北武汉市人,重庆工商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万方数据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卷 谧、平和淡远,青山不改,与世无争,即是人之清空一 气,不染尘俗,意定神闲,清操自守,亦不知何者为 山,何者为人;山色青苍,落霞晚照,飞鸟投林,相呜 呼伴,一切都是那样任真自得,自由自在,又暗寓了 作者倦于官场,复归自然,欣欣然自得其乐的心情, 真是物我两忘,万化合一,含蕴深邃,格调天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也深得无我之境之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 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于 桑树颠。”十亩方宅,数间草屋,足以安身立命;桃李 在目,榆柳成荫,犹可愉悦性情;远处村落渺渺,依稀 可辨,近处炊烟缕缕,袅袅轻柔;狗吠于深巷中,鸡鸣 于桑树,万物各适其性,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这幅淳 朴自然、宁静安闲的田园风光,又正是诗人性爱丘 山,失而复得和怡然自适,乐在其中的心情的物化的 ·体现。在这里,没有一字言情,没有一景染情,然“处 处景语处处情”,陶渊明已幻化成方宅、草屋、榆柳、 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陶渊明《饮酒·其八》中“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 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亦纯用白描手法,不 作情感浸染,天真自具,见素抱朴,然“青松即渊明, 渊明即青松”,“诗人和青松融而为一了”b1。刘熙载 《艺概·诗概》评陶诗:“‘吾亦爱吾庐’,我亦具物之情 也;‘良苗亦怀新’,物亦具我之情也。”H’可谓深得陶 诗物我无间’一体浑然的意境神髓。袁行霈《中国古 典诗歌的意境》也谓“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 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和杜甫在这方面尤 其突出。⋯⋯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31郭预衡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也称陶诗“以纯客观的态度写 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其问全无情绪化的渲染。但这 白描中的景物,却又映衬出诗人晶莹剔透的心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98a268b84ae45c3b358c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