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析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作者:马 丽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文艺随笔、书信和日记。作品种类多样,涉及内容广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是女权主义的先驱人物,所以妇女问题是她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但在其小说中,除这一主题外,还充满了不断的形式探索和实验,努力将其对生命的意义、生与死、和谐与混乱的种种思考与多样的形式表达融为一体。伍尔夫一生致力于文学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论。本文通过分析其经典作品《墙上的斑点》,以期对她小说中所表现的人生观和生活本质的认识有更深层的理解。 《墙上的斑点》(The Mark on the Wall,1917)是伍尔夫摒弃传统写作规范,采用意识流手法的实验之作,历来被视为意识流短篇的典范之作。它集中展示了伍尔夫所开拓的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风格。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看见火红的炭块而思绪联翩,并把注意力转到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起的回忆与遐想,凌乱的思绪竟然“一哄而上”。“我”想到了人生的无常,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无处不在的等级体制。作者的思绪时而飘向远古,时而回到现在,从古代的希腊人到莎士比亚,从植物学到大主教……海阔天空,漫无际涯。想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他人的想象中创造着自己。接着想到人们在儿童时期就接受了人人都必须遵循正统的观念,“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而“我”却对这些“规矩”表示怀疑。最终这些思绪突然被喧哗打断,从旁人的话里得知: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小说随之嘎然而止,让人读来意犹未尽,浮想联翩。小说中只有主人公的意识在活动,至于传统小说中的环境,主人公的身份、社会特征、个性爱好统统不着一字。伍尔夫描绘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在人物身上引起的种种感觉。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自由联想法,听凭人物想入非非,随意进行突兀的、跳跃式的联想。 《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是一篇完全由一个“重要的瞬间”(moments of importance)构筑而成的短篇小说。伍尔夫认为生活是人物所有精神活动的总和,真实存在于人物内心深处不断涌现的意识活动和心灵闪光之中。“重要的瞬间”构成了伍尔夫“真实观”的核心内容,它指的是在某一时刻当无数生活的原子被人的心灵捕获时引发的人的意识活动。这是一个极其普通而又非常特殊的瞬间,在这一瞬间,作为“非实体领域”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较,激活了“沉睡在心灵底壁上”的一连串的思想、情绪、观念和记忆从而成为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融的一个焦点。它可以仅仅是感受的瞬间,在这一瞬间,各种印象、感受,当下的、往昔的,一起飘浮在心头,切合人物当时的心情;更多的时候,它是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瞬间,其时,人物在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感觉印象和断断续续的思索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生活的本质在这一瞬间结晶而出,对人物的未来生活产生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墙上的斑点》这篇五千字左右的短篇中,斑点成为意识流动的媒介,由此自由展现了小说人物的文化情趣、价值观念、人生感慨等,读者从中感受到主人公丰富的精神活动。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表达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生命时刻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的观点。文章一开始,读者便被主人公告知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于是直接进入到她的精神世界。当斑点首次进入主人公的意识,意识把它解释为钉子留下的痕迹,主人公便联想到这里曾经挂过的肖像画,以及房屋原主人保守的艺术趣味;而后意识突然对所做出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因为斑点看上去“太大,太圆,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主人公由此感慨“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并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说明“生活的飞快速度,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生活的偶然性和变幻莫测在这一段清晰的表达出来。之后主人公的意识游移到来世,思考生命的意义“人为什么要投生到这里,而不是那里”,但这些答案主人公无法说清楚“我也不知道怎样”,因为生命充满了迷惘,不可理解。斑点再次在意识中变换了形象,成为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开启了主人公对事实与想象、表面与深层、僵化的规矩与自由这些矛盾的思索。意识再次集中到斑点时,“在某种光线下”,“它竟像是突出在墙上的”,主人公的思绪便联想到古冢,考古学家,和什么是知识。斑点可能是木板上的裂纹,意识再一次表现了它的多维性,于是,一棵树的生命过程的图景,一幅幅的闪现在主人公的脑海里,生命的意义再次得以彰显。正当主人公沉溺于幻想之中,无法自拔时,外部世界插入,打断意识的流动,谜底揭开,斑点只是一只蜗牛,意识活动停止。 从小说开头交待的看到斑点的具体时间“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们刚喝完茶”,“我记得我当时正在吸烟”,到结尾处有人告诉“我”要出去买报纸,时间长度上可能是短暂的一瞬,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其间,除了得知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外,没有任何其他行为发生。可是在这重要的瞬间,作者借助斑点,让人物的意识信马由缰。因为意识的流动,人物的精神也在活动,不停的思索、探究,让读者感受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到由绚烂的意识带来的强大生命力。可是这生命力可能随时会被破坏掉,因为意识可能随时被外界打断,正如小说的结尾处一样。由此可见生命的脆弱以及随时可能受到死亡的威胁。旁人话语中提到的战争,更是带来了死亡的阴影。整篇小说也体现了伍尔夫的观点:生命本质在于感觉,在感觉着的瞬间,美也就产生了。 《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中虽是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但其中仍可以看出她对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内心独白等技巧的娴熟运用,更体现了她小说中所涉及的各种主题,她对生活的认识在这篇小说中可见端倪。生活变幻莫测,转瞬即逝,难以理解,死亡不可避免,把握住这一主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伍尔夫的其他作品,更深刻地理解伍尔夫作为一位跨时代的意识流作家,其作品中独特的个人风格。 参考文献: 1.刘象愚,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M]。文美惠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全生等,20世纪英美文学选读——现代主义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III)[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刘荡荡,简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主义时空观[A]。汪义群,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四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P47-57。 马丽,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外语系助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af74a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