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于秀楠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13期 【摘要】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现代社会一种新的开放式的教育形式,与传统的校内学习不同,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旅行活动中探究科学知识、锻炼科技技能。 【关键词】研学旅行 分类 特点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230-01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分类 (1)按目标主题划分为艺术类、科技类、语言类、文化类、自然类、其他类以及综合类研学旅行。 (2)按组织者划分为两大类:一类由政府、科研院所、学校、校外教育单位等非营利性单位组织,这类研学旅行活动往往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由学校教师带队参与活动;另一类由旅行社、文化公司、培训机构等盈利性单位组织,偏重个性化定制和用户体验。 (3)按活动地点划分为国内研学和境外游学。国内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丰富的有教育功能的旅游热门地区,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境外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旅游热门国家和地区。 (4)按时间长短划分,大多数研学旅行活动时长2-9天,这种短期活动费用较低,参加学生人数也最多;10天以上的研学旅行活动,一般以境外研学旅行活动为主,费用相对昂贵,参加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 二、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特点 (1)科学性。研学旅行活动要经过科学的设计,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研学教师或辅导员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在实地活动中探究科学知识、锻炼科技技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实事求是遵循自然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课程性。研学旅行应该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将活动课程化,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研学旅行要有具体的课程目标,安排和评价,避免将研学旅行变为盲目的“放羊”式旅游活动。 (3)普及性。目前研学旅行呈现出全员参与的态势,一个学校或一个年级的全体中小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参与研学旅行的机会。 (4)教育性。研学旅行活动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学生通过研学旅行不仅能收获知识和快乐,而且还能提高个人素养,进行自我完善。 (5)体验性。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让学生勤动脑、动手、动口,引导学生一起活动,在共同的体验中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开阔眼界、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 研学旅行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校内学习不同,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这就要求组织者预先要制定好严密的实施流程,确保活动的开展,预防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第一,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工作领导机构,制定有关制度,不断总结推动,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学校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建立研学旅行长效管理体系。 第二,课程保障:由活动组织方制定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将研学旅行和课程改革结合。例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在组织研学旅行之前,就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东城区分司厅小学、史家小学分校等10所学校的20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涵盖了小学1—6年级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调查数据显示64%的学生参加过夏令营、研学旅行等活动,有80.67%的学生表示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感兴趣,88%的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类的活动,62.6%的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式活动,仅有11.3%的学生喜欢听讲座的课程设计。在课程开发时,注重这些前期调研,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发学生喜欢的、适宜学生年龄与身心发展阶段的研学课程。 第三,安全保障:活动组织方制定详细的安全应急预案,要对参与活动师生进行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培训,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成果保障:研学后及时做好研学旅行的总结工作,消化、吸收研学成果。总结交流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方案制定,提升研学旅行活动科学化水平。 一直以来,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缺乏专业的标准和规则,尤其是由旅行社等盈利性机构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按照接待成人游客的方式接待学生团体,使得一部分活动缺失了原本应有的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育意义。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回来后,对学生收获的评测,对课程质量的评价等都需要进行调查与研究。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作为课堂的延伸,大课堂观的题中之意,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需要在研学旅行中感性感知的同时,要多一点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昱瑾. 少年宫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美]罗伯特.J.斯滕博格.创造力手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 滕丽霞, 陶友华. 研学旅行初探[J].价值工程,2015(35). 作者简介: 于秀楠,女,汉族,山东人。硕士研究生,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课程部部长,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课程开发,研学,科技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45234c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