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白居易埇桥诗歌

时间:2022-04-27 09:17: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品读白居易埇桥诗歌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符离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也是他人生记忆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时期。这段漫长而又特殊的人生经历注定了白居易和宿州埇桥的不解之缘。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宿州,埇桥,符离,已经成为故乡的代名词,成为永远也无法割舍的牵挂,永远也无法排遣的思念! 这里有他喜爱的山:“郊居人事少,昼卧对林峦。”尽管透着淡淡的哀伤,但那静静的山峦毕竟曾给苦闷中的诗人带来难得的慰藉。这里有他喜欢的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尽管这水中蕴含着无尽的相思之苦,但那清澈的河水毕竟是诗人深情的凝滞。这里有他喜欢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尽管这枯黄的野草折射了寒冬的冷酷,但它毕竟曾给诗人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这里有他喜欢的人:“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尽管这胜似天仙的湘灵最终未能与白居易走到一起,但那毕竟是诗人的初恋,经给身处逆境中的他带去无尽的欢乐!

正是这太多的喜爱,白居易对宿州,对埇桥,对符离有着魂牵梦萦的情感,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难以忘怀这第二故乡。公824年,53岁的白居易离开杭州去洛阳,途经宿州,写下了《汴河路有感》

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 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 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 啼襟与愁鬓,此日两成斑。

乡路依旧,青山依旧,流水依旧,然而,围在身边的多是初见的亲属,昔日的好友已不见踪影,就连那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湘灵也不知身在何方!“物是人非事事休,无语泪先流。”诗人的涕泪早已打湿了衣襟,满腹的愁苦向谁诉说?岁月的煎熬唯有染白的双鬓可以见证!漫长的等待,锥心的向往,绵绵的思念,久久的期盼,就在孤舟靠岸的那一瞬,似乎都化作了泡影,消失在睹今思昔的万般愁苦之中。毕竟诗人已经步入人生“知天命”的时段,毕竟在经历太多的起伏跌宕、辗转漂泊之后深刻地感受到世事无常的心酸与无奈,毕竟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昔日生活不能再


现,就连那甘甜中略带苦涩的爱情也荡然无存!往事已去,斯人已去,唯有千行热泪,唯有斑点双鬓。

此情此景,悲苦与伤感自然成了感情的基调。年过半百的诗人难免发出“事去惟留水,人非但见山”的感慨。符离故园,只有流水依旧;故人不见,只有青山不老。不老的青山,潺潺的流水,似乎在诉说着生活的波折,岁月的峥嵘,诗人无语,只有热泪千行!

在这次符离之行中,白居易还写下另一首五言律诗《甬桥旧业》

别业甬城北,抛来二十春。 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 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 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 在内容上,《甬桥旧业》与《汴河路有感》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比如同是写变化,《汴河路有感》重点写人,《甬桥旧业》除了写人(变换就村邻)还写了物:旧路改新路,就连那些曾经耕种的田园也多半易主属于他人了。这种迥然不同的内容变化,使得诗意陡转,诗的思想内容更为深刻。深刻理解《甬桥旧业》的思想内容,读者只需要细细品读诗的颈联。 颈联“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虽然只有短短十个字,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个时候,不仅是日渐衰落的唐朝中后期,而且正值唐穆宗李恒统治结束之年。唐穆宗在位期间,耽于宴游,沉于酒色,不以国事为意,亲信佞庸,疏远忠臣,久不视朝,法制无章。朋党争斗,政治腐败,佞臣专制,互相倾轧。朝廷加征两税与榷算,增加百姓负担,老百姓苦不堪言。故诗中的“有税”自然是指沉重的苛捐杂税,“无官”即是平民百姓,一个“贫”字概括了当时百姓的生活窘迫困苦。如此,也就有了“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的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43b99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