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城市旅游形象内涵解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城市旅游形象内涵解析 许新国 王文轩 温玲子 在新时代背景下,承德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内涵建设与承德的国际旅游形象定位,承德作为历史悠久的避暑名城,逐渐向“生态强市,美丽承德”的方向进行建设,这与承德的区位功能定位、自身资源、旅游发展密切相关,这决定了承德未来发展的方向。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出发点,作为京津冀的“绿肺”,承德的城市发展必然要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承德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三者息息相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承德进入北京一小时经济圈,承德巨大的生态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毕竟为承德带来无限的发展潜力;深入探讨剖析“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城市发展内涵,不仅仅决定了承德的国际旅游形象,更决定了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基本概念解析 (一)生態城市建设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安增军。从前苏联生态学家杨诺斯基提出“生态城”的城市模型到我国学者黄光宇指出生态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内涵不断深化完善。生态城市是以优质生态环境为核心,社会、经济、自然和人类协调发展,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社会和谐发展、生态良性循环和人与自认共融共享的人类居住区。生态城市建设是以人与自热和谐共处,共生共荣为核心,是一个人文、经济、资源、环境和设施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生态城市旅游 生态城市旅游是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居民的幸福生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开展的所有促进旅游的经济活动。生态城市旅游,是城市绿色产业,它将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使其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生态环境既是产业要素,又是旅游活动的载体,是践行“两山理论”的最佳体现。 (三)城市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给旅游者的一个整体印象。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美誉度、知名度、新引力的重要体现。独具魅力的旅游形象往往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其不仅给旅游者传递着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更体现着城市内涵与精髓。从旅游地角度来讲,城市旅游形象是旅游地在系统分析后对自身资源整合提炼,希望传递给旅游者的一个对外宣传形象,是旅游地自身的主观愿望,有可能与旅游者心中的城市旅游形象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反。 二、生态优势巨大,奠定了承德旅游形象内涵基础 承德区域内以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有着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木兰围场、金山岭长城等一批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旅游业起步较早,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全域旅游开发要求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整合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和城乡资源四类,承德市共有4主类,16亚类,130余个资源单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呈全域化分布,特色旅游资源呈组团化分布大北京文化旅游板块和河北坝上草原旅游度假区叠加,主要特色是皇家文化旅游和生态度假旅游。 承德作为清朝第2个政治中心,皇家满族文化深厚,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更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享誉海内外。避暑胜地的历史形象,在观光旅游时代,极大地促进了承德旅游发展与经济建设。在全域旅游的今天,承德“避暑”的城市旅游形象更应该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延伸,适应未来的旅游发展。地形上,承德地处燕山腹地,处于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多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属于冀北山地区域;植被上,承德生态优良,植被丰富,坝上森林草原景观具有特色,据统计,承德地区草原总面积约为1 100 km2,森林总面积约为22万km2;水文上,承德境内水资源丰富,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气候上,承德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夏季凉爽无炎热期,是避暑胜地。承德塞罕坝林场获颁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承德的这一抹“中国绿”已经震撼世界。巨大的生态优势,形成了承德在新时代“两山”理论下城市旅游形象内涵基础,也明确了“生态强市”的基本形象定位。 三、新时代历史机遇,明确了承德旅游形象的定位方向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承德旅游新发展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京津冀三地旅游局(委)发布《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从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旅游市场、着力建设旅游服务新网络、逐步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四个方面共谋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新格局。承德市协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在共同发展观、价值观、区域观上,获得全域旅游调整新空间。 (二)省市全域旅游创建,急需城市旅游新形象 第三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于2017年8月3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国家旅游局为河北、海南、陕西和浙江等7家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正式颁牌,这标志着河北省全域旅游发展和示范区创建工作跻身全国第一梯队。近年来,河北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毗邻京津的区域优势,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方向,以融合发展为手段,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新跨越,从旅游体制机制、政策规划引领、产业推介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 承德市以河北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跳出传统观光游发展模式,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统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不断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强力推动“一季游”向“四季游”,“观光游”向“休闲游”,“景区景点游”向“全域游”的转变,加快实现文化旅游产业从“山庄时代”到“全域旅游”的新跨越。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城市旅游发展形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承德巨大的生态优势为承德的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把优势做强成为承德的必然选择。“和合承德”的理念,就是要实现承德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生态城市建设不谋而合。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城市旅游成为承德的必然选择。基于承德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打破行政格局限制,坚定不移地搞好“两山”建設,创造承德的“金山银山”。在生态旅游的全域时代,充分结合历史文化资源,明确“生态强市”的发展方向,建设新时代的“魅力承德”。 四、“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未来旅游形象定位解析 承德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是国家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对承德提出的核心定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设立、全域旅游大力发展的众多政策环境优势下,为建设好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加快承德开放创新、绿色崛起步伐,加快承德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强市,成为承德人民过上文明和谐美丽生活的战略选择。“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新时代城市旅游形象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内核,必然促进承德的全面发展。 (一)“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必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极具魅力的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强市,必然要在在区域内对生态资源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和利用,体现生态旅游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首先,进行全市的生态摸底,制定生态保护、开发、建设和形成优势的具体规划;其次,在目前生态有事显著区域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扶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最后,弥补区域内生态保护及生态建设不平衡的不足,补足短板,建设生态强市。 (二)“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必然促进资源空间布局更合理 生态强市的建设必然使城市资源空间布局更合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大资源观”,是指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利用相关者及其所能调配的所有资源。“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内涵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以承德优势的生态资源为基础,充分调配政府部门、生态旅游企业、公众组织团体、高等院校、社会资金、大数据技术、共享经济和“旅游+”产业升级等全部资源,将其投入到城市生态建设,形成“促强扶弱”的建设局面,打造独具魅力的承德。 (三)“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必然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必然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承德市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逐步推动第三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极强的融资能力、更好的投资环境、持续提升的创汇能力,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生态旅游发展,必然促进餐饮、文艺演出、住宿服务和旅行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可实现城市经济 的健康发展。 (三)“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必然促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旅游形象建设,必然明确承德市的未来旅游发展方向,而生态旅游的发展才是承德实现全域旅游的唯一出路。在确定好发展方向后,承德应紧紧抓出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在河北省争创全域旅游示范省的同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市,形成“生态全域旅游样本”,实现承德的华丽转身。 (五)“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必然促进“居旅”共享的幸福生活 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给旅游者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一个身心放松,寻求自我的生态环境,在一次真正的生态旅游过程中也必然使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潜质教育的发展,从而使游客深刻认知到生态环境对幸福生活的重要性。而城市居民不仅是生态旅游产业的参与者、旅游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受益者,其可在经济收入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享受“居旅”共享优质生态的幸福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4f44c0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