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拼音:āi hóng biàn yě)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诗经·小雅·鸿雁》。 原指哀鸣的大雁到处都是,在现代汉语中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常常与“民不聊生”连用。在句中作作谓语、定语、分句,中性词,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中性词,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运用示例 清·汤斌《睢休二邑秋灾情形疏》:“今春卖儿卖女者,有售无受,以故哀鸿遍野,硕鼠兴歌。”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戊申四十九岁》:“淹没田庐,不知凡几……哀鸿遍野,百姓其鱼。”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朝廷则鬻爵买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金庸《书剑恩仇录》:“只是适逢黄河水灾,哀鸿遍野,小弟也无心赏玩风景。” 唐浩明《曾国藩》:“这次出京南下,从直隶到山东,从苏北到淮南,所到之处皆哀鸿遍野,饿殍盈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f16064cc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