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林外史的赏析

时间:2022-08-03 11:14: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4汉本周运

《》是清代着名的长篇小说,作者是。一共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它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对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里面有几类很典型的人物。有一类人终身追求功名,如痴如狂。甚至为考中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有一个情景让我印象很深刻,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当他考中举人时,以前讥讽挖苦他的那些人,都来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学问的人。还有范进,中举前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抱着一只老母鸡去集市上卖。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喜极而狂,变成了疯子,幸亏岳父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复了清醒。这时候,当地的等有头脸的人物都对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财产的,范进的生活立刻发生了变化。在这里作者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当然,"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官污吏。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


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有很多人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像王冕这样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的人,是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作者很赞赏这样的人,这与那些一心为功名的读书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儒林外史》后人评价甚高,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或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不仅如此,它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而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70565d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