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响亮应答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响亮应答 作者:张正贵 来源:《艺术评论》 2019年第7期 张正贵 [内容提要]作为表现谍战的红色题材剧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非概念化的戏剧性叙事与艺术性表达贯穿全剧始终,大胆而卓异地运用电影蒙太奇艺术手法,这一艺术结构形式和舞蹈新语汇的创新使得作品舞蹈叙事能力不断飙长,加之演员充满戏剧性张力的演绎,作品呈现出“舞”与“剧”无缝衔接与高度契合的完满状态,使得舞剧产生了影视大片一般的即视感。当然,该剧的优质品相是由编、表、导、音、舞美、灯、服、化、道、多媒体等各方面高水准地综合呈现的,是舞剧艺术探索回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次响亮应答。 [关 键 词]蒙太奇;舞蹈语汇;剧场性;现代感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中国早期谍战电影的代表家喻户晓,孙道临扮演的“李白”这一艺术形象妇孺皆知。这样一个反映地下工作者和谍战的题材若以舞剧艺术形式来展现,其熟悉的题材和表达的难度必将引起大众的强烈渴望与期待。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大戏——由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出品,韩真、周莉亚编导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令人为之一振,堪称近年来不多见的优秀舞剧作品。在这样一个讴歌精神信仰、传承红色基因、反映白区地下党优秀代表李侠的革命题材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做到了以非概念化的戏剧性叙事与艺术性表达贯穿始终,全剧几乎无空白点,信息量大且密集,舞台节奏以迅疾流畅为主线并有抒情意蕴,舞蹈语汇极具现代感与时代感。 该剧对于蒙太奇艺术手法大胆而卓异的使用贯穿,是舞蹈吸收借鉴电影艺术元素的成功探索,并使得舞剧产生了影视大片一般的即视感。开场景片上涌动着的阿拉伯数字即把人带入了好似电影《黑客帝国》的氛围中,紧接着以角色身份文字配演员的方式亮相,影视效果扑面而来。比如运用递进蒙太奇的手法有力地烘托出夫妻间的深情:分别上来三对扮演李侠、兰芬夫妇的演员展现不同时期两人间的交往与情愫;比如运用像倒带般的后退蒙太奇来还原裁缝店被搜的现场,展现李侠的观察推理过程。比如两次运用或长或短的插叙镜头:一次是在展现战友们纷纷牺牲的场景,紧接着李侠从床上惊醒,原来是虚惊噩梦一场;一次是战友们被国民党抓捕枪毙,这极其悲怆壮烈的牺牲场景过后,紧接着是李侠在报纸上看到这一消息的惊恸场景。编导利用插叙片段镜头来构造叙事,使该剧的内容衔接更紧密,节奏也得到了提速,特别是插叙内容的前置更加集中了观众欲知其详的注意力,为牢牢抓住观众增加了砝码。 剧中至少两次以滑轮的硬质景片(或光区)来区隔出一块块生活空间,各色人等在同节奏的相异舞动中,交代出不同的职业背景、生活细节及不同人之间的特定人物关系。更有甚者的是直接在同时空的分区中同时展现几个不同的舞蹈戏剧内容,比如报社里的记者、编辑、摄影者、女秘书和老板的群体舞蹈组织。这都是平行蒙太奇的善用。而最为典型的段落则是李侠现场查勘战友裁缝被杀的场景和兰芬觉察出黄包车夫是特务并艰难剪除之的并列呈现。我们看到,该剧多处出现两个以上的舞蹈段落在同时空或同时而相异的空间中展现,由于受众的一双眼睛天然地只能产生一个视角,受众任意即时的选择就好似在剪辑镜头,受众变成了剪辑师和导演。每一个受众的剪辑是不同的,同一个受众的不同场的选择也不会一致,受众这一欣赏的特性恰恰起到了镜头高频切换的交叉蒙太奇效果,因此,受众高度地参与进了作品的最终完成。在持守舞台假定性和并不破除第四堵墙的一般性舞台创作规律的基础上,作品的剧场性得到了空前的张扬,现场观演的优势大大得到提升。如此,无论是观众的审美性欣赏,还是专家的审视性解读,只刷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就给这部作品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即多元表达的空间和重复观赏的魅力。 该剧艺术结构形式的创新使得其舞蹈叙事能力不断飙长,演员充满戏剧性张力的表演给予受众以胀裂感,作品呈现出舞与剧无缝衔接与高度契合的完满圆融之态。该剧讲述的谍战故事内容丰富,人物关系复杂,用舞剧来表现尤有难度,况且又是由资深的剧作家罗怀臻编剧。不得不说,编导巧妙地找到了承载作品的艺术形式,即上文所谈。因此,该剧进行叙事、抒情的舞蹈语汇鲜明、求新,蕴涵度高而表现力强。与此同时,作品聚集了一批优秀舞者,他们具备良好的舞蹈基础和胜任大型舞剧的技术技巧能力,看得出编导、演员们是做了认真的案头准备的,因而才能体验得准确深刻以至内心充实、情感饱满、肢体和神态充盈着表现力。可以想象编导下了多大的功夫来“抠”戏。给人以震撼的是这样几个舞蹈场面:如表现李侠、兰芬夫妻情感和生离死别的两次双人舞,其最可贵的是展现了这一对夫妻间特殊的人物关系,两次舞蹈编排风格一致而相呼应,是肢体的对话和心灵的对唱;还有李侠安慰被迫剪除特务后因杀人而几近崩溃的兰芬的表演,从中看到的是人性的真实和情感的相依。这几段双人舞有较高难度的技术技巧而又流畅自然,具备高强度的叙事与抒情表现力,演绎出了革命恋人的相知相守和难舍难离,凸显出编导的编创能力和演员盈满冲击力的艺术表达。比如舞台换景二道幕外的戏并不是作为过场戏来处理,而是在用有限的时空来显现车夫与卖花女的人物细节。女特务与兰芬在裁缝店偶遇的对手戏,以群舞中的女双人舞来展现这对特殊的人物关系。她们一个暗里藏刀、步步紧逼;一个沉着应付、冷静周旋。整段舞蹈节奏多变,戏剧动作干净质朴而扣人心弦。较具有催泪效果的是学徒因帮助传递情报而牺牲的场景,他的英年早逝使得李侠和裁缝极为伤感。整个舞蹈先是以男子独舞来展现李侠的悲伤痛心,设计得极富张力,人物的内心外化非常强烈;随后,以学徒和李侠、裁缝分别的两段男子双人舞的方式,来表现李侠和裁缝睹物思人,脑海中、眼睛里不断浮现学徒身影的不舍之情。这段舞蹈的编排在展现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情感发展方面十分巧妙,明显是借用了影视多次连续的瞬间闪回的方式来建构。正因为观众熟悉影视的这种常用手法,故欣赏此段设计毫无障碍并深受感动。回忆段落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相对静态舒缓的李侠夫妇的悲戚,这一动静相间的布局安排极为契合观众审美的心理节奏,达到了上佳的效果。 该剧各种群舞的设计新颖精巧,并非是常规意义上简单追求齐整划一的肢体动作和舞台调度,其特殊之处是以每个演员的个性化舞动气质营造出群舞的氛围。比如一群身着旗袍的上海女人挥扇生炉的设计,女群舞的每个舞者手持芭蕉扇的姿态各异,形成异中趋同的整体风貌,特别是其余舞者由坐姿持扇起身,而主演却是丢扇,一个破掉整体节奏的处理就将主演剥离显露出来,主要角色与群舞演员亦即亦离,节奏感是那么的舒适,颇有余味。这样具有审美价值的群舞场面还有很多,如上海市井里弄众生相的群舞、裁缝店旗袍女郎似顾客似模特的动静群舞、李侠被众多保密局特务追逐的场面、众战友弯腰戴链左右换肩而坚沉迈步的群像、电梯里变奏型快慢镜头的三人舞呈现出的心理节奏、黄包车夫与众特务类似戏曲武戏的打斗场面……动作各异而节奏同一,节奏不同而意象集中,节奏嬗变中的过渡快而不乱。总之,这些编排展露出编导的独特艺术追求。 结尾处,上海胜利解放了,饰演上海各阶层的演员们激动地冲向舞台台口,这一调度有“为情绪而情绪”的倾向。我感到,舞剧还应在群像人物的性格塑造、细节铺垫的基础上为其选择戏剧行动,才能真正地以舞蹈和戏剧的艺术化来打动观众,而不能陷入以生理上群体性、激烈性的情绪刺激来传染观众的迷障中;结尾的最后两处多媒体字幕,且称其为“文字蒙太奇”——“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是李侠马上就要被抓捕前发出的最后的电报,也是留给世人最后的遗言。应该说这段文字的出现一定会给观众的内心掀起巨大的波澜,也是全剧的结穴之处。结尾时,当包括抱着孩子的兰芬在内的上海人民齐齐目视立柱上方的红五星,在暗灯后又出现一行“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文字。这句文字有画蛇添足的遗憾。观众在观看完全剧之后,敏锐的人提炼出这个主题也并非难事,而大多数观众完全可以感受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当受众仍然在高峰体验的余韵之中时,这种标签式的主题标示干扰了受众的审美心理,妨害了受众开放性的审美体味与感悟,会使受众有被强加的感受,即不是“我”主动体验到的,而是被动接受的。 当然,该剧的优质品相是由编、表、导、音、舞美、灯、服、化、道、多媒体等各方面高水准地综合呈现的,是舞剧艺术探索回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次响亮应答。这再次用事实警醒我们,既要以最大的勇气和智慧探索内容与形式高度契合的辉映点,又要充分重视舞台艺术的综合性在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精品创作之旅中的关键意义。 张正贵: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金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70bf9d466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