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我学用普通话和沪语吟诵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文《清明》,以表达我们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对生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不仅缅怀过去,更要珍惜未来,珍惜时光,珍惜生命,让自己活的更有意义。 我特别要感谢给予指导的丁迪蒙老师,一位与我们年纪相仿、才华横溢的语言专家。她是上海大学文学院副主任,汉语研究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世界汉语学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她长期致力于汉语的教学与实践,特别为保护和传承上海话地方方言而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我们虽然是上海人,但真正要说好地道的上海话并非在行,于是一群旗袍姐妹跟着丁迪蒙老师一面学习普通话朗诵,一面学习沪语的吟诵。因为我们觉得海派旗袍文化不能缺少沪语方言,如果穿着旗袍用上海闲话说事或朗诵,那更增添了温婉如水的海派味道。虽然我们还在初学阶段,但跟着丁迪蒙老师学习受益匪浅,感受的不仅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因为保护和传承沪语方言文化人人有责。 ----- 特别感谢鸢都人的精心制作! 杜牧《清明》审美赏析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晚唐文学大家。杜牧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又称杜樊川。诗学杜甫而有独创,尤擅七律七绝,表现出骨气豪宕,风神俊朗的风格。其诗歌创作突出,《清明》是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指出了时间。按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来说,“清明”常常是全家团聚为死去的亲人上坟扫墓的时候。“雨纷纷”中“纷纷”即飘洒,这里描写出清明时节下雨的状况,这样为行路者“欲断魂”的心情营造了氛围。这起句的意思是说,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此,“雨纷纷”不但描写了清明节的自然环境,而且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从而表现了诗人抑郁惆怅的心情。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诗句)因此,诗人在第三句写道:“借问酒家何处有?”这一句承上一转,不再直接写“欲断魂”。“借问”就是向别人打听一下或者问一下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请问什么地方有小酒店呢?向谁借问,没有说,省略掉了。诗人为什么问“酒家”?是避雨?抑或是“喝酒”?既然是问“酒家”,显然主要还是喝酒吧!诗人通过问话,不但使诗歌语言简洁,形成了诗歌的审美空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而且暗示出想“借酒消愁”的思想,从而表现出了诗人忧虑重重,思乡思亲之情。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句是全诗的合,也是对第三句回答。“遥指”即向远处指。意思是说,牧童指了指远方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杏花村”表明了“酒家”所在处,同时也照应了“清明时节”杏花纷纷飘零的自然特点。特别是诗人借助牧童“遥指”的动作,不但把读者的视线引导到远处,很自然地扩大了诗歌的空间,而且在视线的尽头营造出了一个杏花纷飞,酒帘飘飘的朦胧而美丽的境界。诗人借助这样美好的境界表现了自己的内心苦闷与忧愁,从而达到了“以乐景表哀情,而倍增其哀”的审美效果。 总之,诗歌结构紧凑,起承转合顺畅自然;语言通俗易懂,音节和谐,对话对象明了;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因而,诗歌无论是描写自然环境,或者是后面的对话,都集中表现出了诗人羁旅他乡而思念亲人之情。 《 赏析文选自网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7a3b487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