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哪些起源

时间:2022-10-18 04:58: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阳节有哪些起源



重阳节起源 重阳节起源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之中>:〝(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起源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


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饮食习俗 1:吃重阳糕

吃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 〝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比较吉利.

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或者做成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都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习.这些栗糕,恰是〝我辈合登高时携带的佳点.

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并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2: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其味香甜适口,称为〝软糍耙〞(温食最佳).硬糍耙又称〝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卷条切片,再入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3:吃柿子

吃柿子食俗,在我国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中介绍: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私访,这一天正值重阳节.他已经一天未食,感到饥饿口渴,当行至剩柴村时,只见家家墙倒树凋,均为兵火所烧,朱元璋暗自悲叹,举目环视,唯有东北隅有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7a505cca5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