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众生态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我对《儒林外史》的最初印象来自初中课文的范进中举和严监生,但是课本之外一直都没机会完整的看完这本书,当终于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硬性规划,静下心来看完这部号称讽刺小说巅峰的“外史”,才发现原来课文里的只是儒生的一隅,小说中各类儒生粉墨登场,看尽人世百态,但是跟现实比起来,我想小说里描述的还算善良了。 01远离官场偏安一隅-王冕 楔子里吴敬梓用了王冕这个人物,和实际一样又不一样。历史中的王冕家境贫苦放牛路上都不忘学习,更有“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名句传世。小说里,作者给他的最终归宿是纵使久负盛名也不愿投身官场同流合污,选择隐居避世做真实的自己,他是作者理想中的“名士”,也是作者对整个社会儒生的期待。 02一生苦读一朝成名-范进周进 这两个人连名字都如此相似,命运也差不多。热衷科举的教书先生周进,到花甲之年连个秀才都没能考中,以致于见到考场贡院都能触景生情一头撞到木板上。也是这一撞引起了几个商人的怜悯,凑钱给他捐了个监生,凭借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后又中了进士,他的结局也算美满了。到任之后他也算是个好官了,至少没有腐败,看到同病相怜的范进便录取为秀才。而这个穷困潦倒一生受尽岳父侮辱的穷酸秀才在50多岁高中后居然疯了,想想也真是讽刺。 他们俩穷其一生都在为科举奋斗,我们能说他迂腐吗?在那个”寒窗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举制度下,科举高中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也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03以钱换名衣冠禽兽-严监生严贡生 要说最出名的“反派”严氏兄弟当仁不让,肚子里没有墨水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通过花钱的方式给自己捐了个监生,贡生。本来这也不算什么,因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花钱买名声是在正常不过了。但是买来的终究不是自己能驾驭的,严监生因为心疼花的家财一病不起,临死还惦记着灯中有两茎灯草,待赵氏挑断一根后才肯闭眼,真不负四大吝啬鬼知名。严监生也只是抠,他弟弟严贡生却是个十足的衣冠禽兽,一面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净做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哥哥去世后他想的居然是如何能夺取家产,真是丧尽天良。 04一朝成名忘恩负义-匡炯荀玫 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匡超人,前期是个十足的孝子,他有着农村人的淳朴善良,一心照顾病重的父亲,孝心可谓感天动地,但就是这么一个淳朴的少年在高中后却一步步走向堕落,追名逐利卖友求荣。荀玫也是高开低走了,着墨不多但是却一直存在,出场时自带主角光环,中间几次出现也是在升迁路上,到最后一次从别的儒生嘴里说出来确是被问罪了。这究竟是谁的错,是他们没有骨气还是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里不能自拔?如果匡炯没有选择科举,那他或许依旧是那个淳朴的少年,但是他遇到的确实一堆以名士自诩的儒生,在这种环境下他变坏似乎也顺利成章了,这是他们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05纵情山水仗义疏财-庄征君杜少卿虞育德 我觉得他们是树立为数不多不追名逐利的名士了,六朝古都,烟雨南京因为集聚了他们这样的“名士”更多了几分文人气息。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杜少卿,他仗义疏财不为名利所累,虽然有人觉得他是傻,但是钱财本为身外之物一朝散尽他开心就好,他可以不理世俗与妻子携手散步一起去酒楼度过二人世界,所有人嘲笑他们又如何?至少他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好在那么多被腐朽的儒生之外,还有他们能看淡名利,使得这部小说总算不至于太过沉重压抑。 06万绿丛中一枝独秀-沈琼枝 她是小说里唯一的女主了吧,在那个男性为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背景下。她凭着自己的独立与才华在一众男人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她有骨气,知道自己嫁于盐商做妾后没有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而是沉着应对,孤身前往南京追寻真名士。一个女人以诗会友自然会引起不小的骚动,但终究也是诗救了她。不管什么年代,不论性别,有才华才是硬道理。 一部外史,写尽儒林风云。小说里描述的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小说里写的人生百态在现在依旧有他的身影。八股文取消了,但是世人对官场的向往依旧;科举制度不负存在了,但考试却也成了寒门学子能跻身上流社会的唯一出路;依旧有人挤破头想做官,依旧有人用金钱作为手段换取名和利,当然也依旧还有人依旧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挣扎。 小说写的是过去,但是也映射现在,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共鸣,便是文学作品永远流传的魅力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439b5924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