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中国节 一、去旧迎新第一节——春节 春节,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象征团结、兴旺,同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如“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描写春节的诗作如: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挑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改革变法的思想。 二、赏灯猜谜燃焰火——元宵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元夕。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古诗词里描写这个节日的作品不少,不得不提的就是下面这首词: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凤箫”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写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通过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 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子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词从开头起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景象,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不慕荣华,甘守寂寞。”那个人“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 三、人月两圆共今宵——中秋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古诗词中,描写中秋的作品数不胜数,此处仅以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为例。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亲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四、团圆守岁叙天伦——除夕 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因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干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但也有在这样的夜晚无法与家人欢聚的人,比如高适: 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bd64bac4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