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的区别及联系 “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其思想前提是环境的“资源观和价值观”。环境作为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气候、动植物、矿产等资源)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环境状态)的承载能力;二是指环境污染相对应的环境纳污能力即 “环境自净能力”。因此“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定义可表述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即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限度。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产生的背景是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增的人口的事实,人们必然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按一般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又称资源承载力,简单地看作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超过这个人口数,人口就不能正常生存,即偏向于最高人口的涵义。由于对环境人口容量确定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教材中采取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该定义在强调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考虑到技术条件。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①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应针对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②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③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利用的资源和技术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外)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但在具体时期,假定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少时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定量的分析,即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条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条件,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人类发展史的每一时期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条件的限制都不得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即当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总数从未达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区域利用其自身的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则是在一定地区或国家所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相对稳定,它受资源生产能力与人的生活水平所制约,受人的行为影响小,比较客观。环境人口容量则受人口政策、人的生育行为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观性强,它可以大于或小于环境的人口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环境承载力可以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在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实际估计中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作为 环境人口容量。如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左右,就是根据据土地承载力做出的估计。 综上所述,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就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笔者认为:由于考虑的范围、时期、条件和目标不同,人口容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涵义,因而就有土地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一系列人口容量的概念。所以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具体规定性不同,也就有了它们的内涵不完全相同。 我认为环境承载力大于等于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包含了环境人口容量,它是一个地区的环境和不同的资源,所能承受的人类的活动,包括人口数量、人们经济活动的规模以及环境容纳污染物的能力。如果只用某一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的话,那么环境承载力就等于环境人口容量了。简言之,环境人口容量是从人口的数量角度表达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 人类是地理环境演化发展的产物,本来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即人类具有自然属性。人类的生产、生活既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要向环境中排放生产、生活的废弃物。故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首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一个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即是环境承载力(考虑资源的供给能力与环境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但一个区域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也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即一个区域的环境承载力也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而一个区域的人口容量则除了要考虑该区域的资源条件即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外,还应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区域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制约。原始型、传统型人口增长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有限,环境承载力小,人类创造的财富少(因人也是消费者),医疗卫生水平落后,导致死亡率高。产业革命后,发达国家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死亡率下降。现在发达国家出生率低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产业革命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进入过渡型增长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当时并不存在人口问题。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进入过渡型增长模式则并不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的,因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粮食、社会财富等缺乏,就业机会少,故出现严重的粮食问题和人口问题。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进入现代型增长模式则因出生率低,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可以看出,一个区域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数量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并要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故一个区域考虑其资源条件(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人口容量。 而一个区域的人口合理容量则还应考虑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要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所容纳的人口数量。 资源、环境 → 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 人口容量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资源、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 → 人口合理容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d07cf153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