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批评价值观与社会历史环境的关系

时间:2023-01-10 01:23: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学批评价值观与社会历史环境的关系

作者:李焕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5

要:文学批评价值观是指批评主体的文学价值观,即批评主体从哪个角度肯定文学从哪个角度否定文学文学批评的价值观相当于文学批评的批评标准,而批评标准的确立却和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就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来说,它在1990年代初期、后期及新世纪得到的不同评价都反映了社会历史环境发展变化对文学批评价值观造成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文学批评;价值观;社会历史环境;余秋雨;文化苦旅

作者简介:李焕焕(1988.2-),女,河北邯郸,沈阳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1

纵观《文化苦旅》问世以来的批评文字,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代前期至中期。这一时期学者、批评家们普遍对《文化苦旅》赞赏有加,他们不惜溢美之词,从各个角度肯定了其时代价值和意义。有的从《文化苦旅》对现实文坛的意义角度入手,认为它的出现打破了散文内容媚俗的局限,使得散文这种日渐轻俏的文体承载起一些比较重大的心灵情节。”1有的则从《文化苦旅》在散文史上的意义着眼,认为它的出现,使得散文作为文学形式正在揭开历史的新篇章。”2有的则表达了对《文化苦旅》的作者余秋雨的历史地位的肯定,认为余秋雨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这一时期,对于余秋雨和其散文的溢美之词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可谓一点都不过分。

可正当这种好评如日中天的时候,各种恶评也渐渐出现,其发展过程就像一股龙卷风,势头是越来越大,这一阶段即第二个阶段,是从19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期。大量恶评主要集中于三个焦点。第一是文章抒情太过,近乎矫情。如李书磊认为相比于客观描写,《文化苦旅》中有了太多的主观倾诉,他的文字有太强的表演性,表演得可以说有些做作了。” 3第二则是媚俗的写作模式。如朱国华指出在看似理性思考的表述中,余秋雨几乎每一篇文章的基调都是学术权威口吻的居高临下,遗老遗少式的吊古伤今,牧师布道时的悲天悯人4另外,他还批评余秋雨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5的散文创作将散文模式化了。第三则是《文化苦旅》中的硬伤。许多评论家指责余秋雨在解读历史时,缺乏学者应有的严谨性,过于随意。其中《抱愧山西》、《阳关雪》《笔墨祭》、《洞庭一角》等多篇文章都被指出了硬伤伤说兴起之后,学者们似乎开始有意地带着挑剔的眼光阅读余氏散文,甚至将研究目光转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余秋雨本人,忏悔说”“文化人格说等一系列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言论开始越来越多的占据着人们的视野。这一批评直到新世纪以来才渐渐归于平静。

以上研究者们对于《文化苦旅》态度的转化,基本是由褒到贬,先是《文化苦旅》的宏大视角,深刻的思想内容,后又开始诋毁之前的赞扬,认为这种写作看似深刻,但却是模式化十足,缺乏真情实感,充满了造作的痕迹,甚至从批文转向批人。批评者对于一本散文集的态度在短短十几年间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究其关键必然是批评价值观的变化,而批评价值观的变化则必然反映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

1990年代,正是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大众传媒强烈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几乎将其排挤到了边缘的角落。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作家为了与新媒体争夺受众,不得不千方百计吸引大众的眼球。散文这一文体为了求得生存也在这种商业化的侵蚀下变得日益快餐化,可是,物极必反,这种描写生活琐事的文学作品由于数量过多、质量平平,没有多少养分可以供读者吸取,很快便遭到了人们的厌弃。广大学者和读者十分期待高质量即思想深刻、内容广博、宏大,形式新颖的散文出现。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散文环境中,余秋雨携《文化苦旅》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说,余秋雨正是因为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心理才获得成功的,即他满足了读者阅读文化散文的愿望;打破了散文为政治服务的局限;表现了作家应有的个性;充分运用了知识分子赢回的话语权……也就是说,《文化苦旅》在1990年代初期的成功是社会转型时期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然而,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人们已经逐渐接受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这样一个事实,知识分子们也不再沉溺于自身危机,他们开始严格审视造成文学危机的真正原因,即将研究、探索的目光投到文学作品本身,希望通过改善文学作品的质量来赢回自己的读者市场。于是,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对于《文化苦旅》的评价,从而引出了硬伤说”“模式化等问题。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科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文学形式也随之产生发,如短信文学、网络文学等,在这种新文学形式的冲击下,知识分子有了更加宏大视野,他们渐渐摆脱了盲目浮躁的心理,开始客观地看待散文这一文体的发展,对于《文化苦旅》的评价也就越来越客观化。

综上所述,《文化苦旅》在1990年代的评价变化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整治政策的变化是批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发展变化则是造成批评变化的直接原因,社会转型给文化带来的冲击则直接影响了文学批评价值观的变化。也就是说,1990年代初期文学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批评边缘化,批评价值观则倾向于具有宏大意义的作品;1990年代中后期,文学批评对作品本身的价值的深入研究,使得文学批评的价值觀就开始在精英立场与大众文化立场之间挣扎,并逐渐形成了多样性、多元化的局面。新世纪以来,随着各种文学式的生发及批评主体派别的林立,批评价值观也就更加多元化,以至于形成了自说自话的批评格局,文学批评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可见,一个阶段的社会历史环境直接影响了此时文学批评的价值观。 注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新民晚报》,1993415

[2] 萧朴,感觉余秋雨[M],上海:上海文江出版社,1996,第1014 [3] 李书磊,余秋雨评点[J],三联生活周刊,19952 [4] 朱国华,别一种媚俗[J],当代作家评论,19952 [5] 朱国华,别一种媚俗[J],当代作家评论,19952 参考文献:

[1] 朱国华,别一种媚俗[J],当代作家评论,19952 [2] 萧朴,感觉余秋雨[M],上海:上海文江出版社,1996 [3] 雷鸥,余秋雨突围[J],当代作家评论,20006 [4] 王彬彬,文坛三户[M],河南:大象出版社,200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db710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