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物专家们认为,继北宋晚期、明朝晚期、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四次收藏热之后,当今中国进入了第五次收藏高峰期。如果说,前四次收藏热仅仅发自于文人墨客和权贵政要等社会上层,眼前这股收藏热的规模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其参与者的广泛性和民间性成为最大的特点。 “引子” 引子近年来,我国艺术品市场及其密切相关的收藏、拍卖行业空前活跃,引发了一阵强似一阵的收藏热潮,从古玩字画,文房清供、卉籍碑拓、瓷器玉石、家具木器到邮票钱币、钟表相机以至老照片、旧报刊,等等,等等,无一遗漏地进入了收藏者的视野,被搜罗、被追逐、被炒卖至天价而居高不下,蔚为奇观。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仅2010年度艺术品拍卖总额高达83亿美元之巨,占据全球份额的23%,超过英国而紧逼美国。 俗话说“盛世收藏乱世金”,透过这“盛世收藏”的繁荣表象,窥探其背后的种种乱象和隐藏的危机,让人不禁陷入忧虑深思。 “视角一” 第五次收藏高峰? 如今,在中国,收藏古董文玩已再是少数文人的雅事,而成为大众热衷的话题。 电视上各色鉴宝、拍宝节目轮番登场,大小报章专辟收藏版面密集报道。文物市场更是遍地开花,“大拍”、“小拍”槌起槌落,天价纪录一再被刷新,常有耳闻某友人被卷入其中而欲罢不能。普通老百姓也满嘴“汝官均哥定”,“石涛八大”、“清初四王”……似乎谁都能侃上一阵文玩古董。 有文物专家们据此认为,继北宋晚期、明朝晚期、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四次收藏热之后,当今中国进入了第五次收藏高峰期。 如果说,前四次收藏热仅仅发自于文人墨客和权贵政要等社会上层,眼前这股收藏热的规模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其参与者的广泛性和民间性成为最大的特点。 据媒体披露,目前全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将近亿人,全国的民间收藏馆有300多个,各地的收藏组织有500多家,刊物130多种。除央视《鉴宝》节目外,北京、吉林、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昆明等地都有类似关于收藏的电视节目推出。 不仅在本土如火如荼,中国的收藏热还搅动了国外的收藏市场。2010年在日本举办的一场中国古董拍卖专场上,现场举牌参拍的100多人里多半为中国客。日本古董商白木健二说,现在支撑日本古董业界的,是中国的富裕阶层。在英国,2010年英国伍利一沃利斯拍卖行营业收入为2800万英镑,其中1900多万英镑来自中国的买家。英国有媒体评价说“中国的收藏家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英国拍卖行购买古董,改变了英国古董交易的格局。”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书画收藏委员会常务主任张忠义为所谓第五个收藏高潮总结出了几个特点一是范围广,二是人数多,三是收藏品种繁多,四是收藏组织多,五是收藏行为全球化,六是金融资本介入收藏投资市场。 张副秘书长归纳了当下收藏之种种表象,却并未提及其最突出的一点铜臭味儿十足。 昔日的文人士大夫以怡情养性为尚,搜罗、把赏古董文玩,只是一种雅好而已。而在当今滚滚红尘的裹挟之下,收藏本来固有的清雅情致,全然变了味道,从赏玩品鉴到炫耀富贵,从交易过招到赔赚苦乐,再从造假做局到天价豪夺。人们既不问来路出处,也不管真伪高下,只看赚了多少钱,连先前令人诟病的附庸风雅、假斯文姿态都不屑于做作了。 一切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使这些年收藏界上演了多少人间的悲喜剧。贪欲点燃的逐利疯狂让文物、艺术品蒙羞蒙难——收藏越热,给民族文化、给世道人心带来的祸害越大,我们真是应该好好反省了。 “视角二” “捡漏儿”——侥幸发财心理 国外一位女律师正在马路上行走,无意间被一幅遗弃的旧画挂了一下。她捡起这幅画,找人鉴定了一下,竟然是一幅失踪多年的世界名画。该画被拍卖后获利数百万元。 一个北京人在天津的旧货小摊上花8万元买了一只青花大盘,两年后居然拍出500多万元高价。 “捡漏儿”的故事在收藏界被津津乐道,加之媒体的大肆渲染,忽悠起了人们想发大财的欲望。笔者常到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逛摊儿,看到无数人在各个摊位前寻摸来寻摸去,兴冲冲急煎煎的架势,恐怕心里都盘算着一件事——捡个大漏儿。因为“捡漏儿”不用付出多高的成本,平头老百姓亦可下手一试,以小博大,没准真能歪打正着如愿以偿,就省得再费劲巴拉地上班挣命。 再者,艺术品的保值升值功能越来越强,留钱留房不如留张古画、留件名瓷,过不了多久,那价格能翻着跟头往上涨。以前价值几十、几百万的画作,现在动不动就拍得千万甚至上亿。眼看着中国艺术品市场蹭蹭蹭地进了“亿元时代”,老百姓谁人不心动眼红?——在经济前景不明朗,货币走向不清楚的当下,成千上万的人来赶收藏的“时髦”了,不明所以却怀揣梦想“捡漏儿”发财,一夜暴富,是许多人加入收藏大军的原动力。 现如今,文物造假的手法翻新,无所不用其极,连懂行的人、甚至业内专家同样上当,被骗得一愣一愣的。曾经有专家被请去鉴定“古瓷器”,看底部,胎、釉、款全真,该专家心里打鼓,又动用仪器测量年代,也显示为真,最后是委托人自揭谜底此器圈足系由古瓷片磨成瓷粉重新制作而成,但其它部位是新作拼接的。如此真假嫁接以真带假,令人防不胜防,连专家也摸不着头脑。又如这些年“海捞瓷”大行于市,让人确信似乎“海捞瓷”是做不了假的,就有人如法炮制,将新作瓷器泡进海水,等上面长满疙疙瘩瘩的东西后,捞上来当做真古瓷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474e7946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