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惜时的事例

时间:2023-11-27 20:08:3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勤奋惜时的事例

1、巴尔扎克勤奋写作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非常珍惜时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他的创作日程是:“从半夜工作到中午,也就是说,坐在圈椅上十二个小时,努力修改和创作。然后中午到四点校对样张,五点吃饭,五点半睡觉,半夜起来工作。

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作狂”。巴尔扎克写得太快了,他的墨水瓶每三天就得换一次墨水,十支钢笔都得用光。

他创作了《欧热妮·葛朗台》《高老头》等90多部小说,成为多产作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之所以站得住脚,和他珍惜时间,用心写作是分不开的。

2、董遇学在“三余”

性格直爽的董郁,资质愚钝却热爱学习。他擅长研究《老子》,对《老子》进行注释。又擅《春秋左氏传》,以红黑笔为注解,以辨异同。

有人向他取经,董郁不肯出主意,只说:“你要自己先读一百遍。”他又说,“读一百遍,其道理自然就清楚了。”跟随他的人说:“我们也渴望学习,只是找不到时间。

董郁说:“我们应该利用‘三余’来学习。”有人问“三盈”是什么意思,董郁解释说:“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晚上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雨天是耕作的空余时间!

3、许渊冲:向夜晚偷点时间

在央视节目《朗读者》中,一位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给了我一个肯定的回答。这样一个老人,一生致力于翻译,现在仍然每天工作到很晚,甚至凌晨两三点。

4、季羡林的“一只耳朵去听”

国学大师季羡林之所以能从一个贫农子弟成为举世闻名的学者,是因为他惜时如金,用勤奋弥补自己的无能。他珍惜时间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季羡林利用一切时间的“剩馀零碎”在会议上、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都在不停地思考,尤其是走路的时候。

成为名人后,季羡林经常被各种与学术无关的会议所困扰。对于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这就惨了。

但是,季羡林有自己的神奇配方。他说,参加这些会议时,他只用一只耳朵听,而把另一只耳朵闭上,把精力集中在脑子里思考和写文章。

即使生病住院时,季羡林先生也总是习惯伸出左手,留下右手写文章。嵇一生惜时如金,自强不息,学贯中西,是后人的楷模。


5、珍惜时间的鲁迅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非常珍惜时间。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真的很渴望时间。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喝咖啡和与他人聊天上,谈论他的工作和学习。鲁迅也用各种方式督促自己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他在北京的时候,他的卧室和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里面收录了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首诗。第一副对联是“不要勉强”(看到夕阳西下也不着急)第二副对联是“我怕海鸥先啼”(我怕一次又一次去春来杜鹃早啼)

墙上还挂着鲁迅最尊敬的日语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鲁迅在《采花夕拾》中写道:“每当我夜里疲倦,想偷懒的时候,就在灯光下瞥见他背上又黑又瘦的脸。好像就要说些抑扬顿挫的话,让我突然找回了良心,增加了勇气。

于是我点了根烟,继续写一些‘君子’深恶痛绝的文字。”鲁迅催促着自己,赶紧拿出他曾经朝夕相处的对联和照片。

正因为这种爱惜时间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人生旅途中,广泛涉猎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一生翻译了1000多万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6、丁肇中谈”浪费”一时间是最浪费不起的

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说:“看电影是浪费金钱和时间,尤其是时间,不能浪费。”丁肇中如此专心读书,以至于即使天上打雷他也听不见,但可以说雷是动不了的。遇到难题,他从不退缩,不是查阅参考书,就是向老师同学请教。

他不找到正确答案是不会停下来的,所以他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经常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甚至通宵。为了做科学研究,他需要和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联系。他坐飞机去“买票”

坐飞机一般人都睡不着。相反,飞行是最好的休息。经常看到他下了飞机,双眼布满血丝,直奔实验室。

7、马哈蒂尔讨厌做多余的事一绝不浪费时间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是一个非常高效的人。他接受记者采访时,总是把内容设计成一定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从不拖拖拉拉。面试绝对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言语。时间一到就送走客人。他也讨厌做占用工作时间的无用的事情。

有一次,马哈蒂尔访问某国。由于访问非常成功,他的随行人员在回国的飞机上悄悄地准备了一个盛大的晚会来庆祝。本想给马哈蒂尔一个惊喜,但他知道后怒不可遏,认为这不仅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6ae062a6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