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家及其分类 1.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塔尔科特·帕森斯(1902——1979):《社会行动结构》(1937)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1966) 《社会体系》(1951)《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 《经济与社会》(1956)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1960) 罗伯特·金·默顿(1910——):《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年) 迪尔凯姆(1858——1917):《社会分工论》(1893) 《社会学方法的规划》(1895) 《自杀论》(1897)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2.冲突理论学派 米尔斯:《权力精英》(1956) 科林斯:《冲突社会学走向一种解释的科学》(1975) 科塞(1913——):《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年) 达伦多夫(1929——):《工业与企业社会学》(1953) 《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1959年) 《马克思的观点》(1953) 《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 《走出乌托邦》(1958) 《社会人》(1958) 《德国的社会和民主》(1967) 《社会理论文集》(1968) 《新自由》(1974) 《生活机会》(1979) 3.社会交换理论学派 霍曼斯(1910——):《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 《社会科学的本质》(1967) 《返回到人》(1964) 《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 彼得·布劳(1918——):《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 《 不平等与异质性》(1977) 4.符号互动理论学派 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年) 布鲁默(1900——):《劳资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 《工业化与传统秩序》(1964) 《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1969) 戈夫曼(1922~198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6) 《避难所》(1961) 《邂逅》(1961) 《公共场所行为》(1963)《污记》(1963)《互动仪式》(1967) 《框架分析》(1974) 5.社会批判理论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为主要代表)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理性与革命》(1941) 《单向度的人》(1964) 《文化与社会》(1965) 《反革命和造反》(1972) 阿多诺(1903——1969):《启蒙辩证法》(1947) 《新音乐哲学》(1949) 《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 《否定的辩证法》(1966) 《美学理论》(1970) 哈贝马斯(1929~ ) :《公开活动的结构变化》(1962)1962年德文版 《理论与实践》(1963) 《走向合理的社会》(1968) 《知识与人的利益》(1968) 《合法性的危机》(1973) 《交往和社会的演变》(1976 ) 《交往的理论》(1981) 马克斯.霍克海默(1895——1973):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作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链环的康德的断力批判》(1925)《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开端》(1930) 《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1932)《朦胧——在德国的笔记》(1934) 《真理问题》(1935) 《 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37) 《启蒙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1947) 《 理性之蚀》(1947) 《对西德社会科学的审视》(1952) 《论自由》(1962)《工具理性批判》(1967) 《批判的理论》(1968) 第 1 页 共 2 页 《社会哲学研究》(1972) 《转变中的社会》(1972) 6 .芝加哥学派 齐美尔(1858——1918):《历史哲学问题》(1892) 《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 《货币哲学》 《 康德〈在柏林大学举行的16次讲演〉》《宗教》《社会学 :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 《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库利(1864——1929):《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 《社会过程》(1918) 杜威(1859~1952):《心理学》(1887) 《应用心理学》(1889)《 思维术》(1910)《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 《经验与教育》(1938)《哲学之重建》(1920) 《稳定性的追求》(Quest for Certainty 1929) 《经验与自然》(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探究之理论》(1938) 《认知与所知》(1949) 7.现象社会学 舒茨(1899~1959):《社会世界的现象学》(1932年) 加芬克尔(1917~ ):《民俗学方法论研究》 8.后工业社会理论学派 丹尼尔·贝尔(1919——):《美国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1951) 《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 《今日资本主义》(1971)《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 《 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1976) 9.后现代理论学派 布希亚:《消费社会》(1970) 《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 《类象与拟象》(1981)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里比多经济学》(1974) 《后现代状况》(1979) 《公共游戏》(1979)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1981) 《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德文化逻辑》(1984) 查尔斯 詹克斯:《后现代建筑学的兴起》(1975) 《后现代建筑的语言》(1977) 10 风险社会理论 贝克:《风险社会》(1986)《世界风险社会》(1999) 芭芭拉·亚当《风险社会》 11.经济全球化理论 吉登斯:《现代性之后果》(1990)《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8年)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罗伯逊《社会学》(1999) 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2000) 12.实证主义 孔德:著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等 斯宾塞:《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1842年),《社会静力学》(1850年),《进化的假说》(1852年),《心理学原则》(1855年),《第一项原则》(1862年), 《生物学原理》(1867年),《社会学研究》(1873年) 第 2 页 共 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c2b04815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