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有什么象征意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 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d8c9362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