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清明古老习俗拾遗

时间:2022-04-02 19:43: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闽台清明古老习俗拾遗

作者:少

来源:《闽南风》2009年第04

一般而言,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节日,唐代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一个生动的描述。然而,这只是清明时节的一个片段。其实,清明时节同时也是踏青的好时机。南宋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就这样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而宋代黄庭坚的一首《清明》诗,却别出心裁地描绘了在这一节令里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杜牧的那首诗相映成趣: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又有寒食的别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台湾和闽南金三角一带,从古至今,人们把清明和寒食融合成为一个插柳、扫墓、踏青的活动。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属于比较腐朽的习俗已经见不到踪迹,为后人所不了解。那么,以前的人们是怎样过清明的呢?以下摘取若干闽台清明的古风俗,以飨读者。 节日禁忌及食物种类

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名士介子推。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禁止生火。清明节一般在寒食节过后那一天。当天,要用榆树枝或柳枝重新生火,在家门口插上柳枝。有些地区柳树较少的,可以用榕树枝作为替代。

在闽台地区一些地方,人们在插柳枝的同时,还将新鲜的艾叶或采集来的野菜放到开水里煮,去除苦汁,然后捣烂,拌合米浆做成草粿,用以祭祀先人或馈送亲友。据说吃了这种草粿可以明目、避邪。还有一种食物,就是将鼠曲草的汁液掺在米浆里,搓成颜色乌黑的球状的粿,用以祭祀祖宗。这种食物被称为乌木睭(黑眼睛)。民间传说:经常吃这种乌木可以使眼睛更加清澈明亮。生活在闽台地区的人们,在清明前后还有吃润饼(春饼)的习俗。现今,在平常日子,乌木睭润饼已成为一种小吃。 扫墓时大有讲究

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要备上品种繁多的祭品,带上锄头、扫帚到先人的坟墓上除草、清理杂物。

新建的墓一般要在清明节当天培墓,连续三年。培墓也称为压纸,就是往坟墓培土、撒纸花。选择吉日准备三牲或五牲(尤其是逝者生前喜欢吃的东西),外加粿、糍和甜米糕,身穿孝服,头包白头巾上坟。要先祭拜后土(土地公)而后拜墓。哭拜之后,开始烧纸钱、祭酒、洒纸花,用一块石头将冥纸压在坟头。第一年培墓时,子孙要将带来的熟鸭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分给每一个人吃掉,然后将蛋壳撒在坟上,象征蝉脱壳(大概是重生的意思)。如果家中恰巧遇到喜事或者生小孩,要特别注意在事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前往培墓

祭祀旧墓被称为巡风水。扫墓的时间可在清明节前后的十天内随意选择。扫墓当天,子孙备足祭品(一般是三牲,外加酒、红龟粿、麻糍和甜米糕)到墓前供祭。清除墓地周围的积污,锄去周围的乱草杂木,在墓顶添上新土或添草皮加固。并用红漆重描墓碑上的铭文,在坟上撒纸花、压上冥纸。

在闽台两地,人们扫墓后要将一部分祭品施舍给墓地周围的穷人,表示继承祖先的美德。清明时节,在墓地周围,都有一些当地的农民帮人清理墓地环境,以换取报酬。但在一些地区,也会出现一些光讨工钱而不干活的人,人们通常将这些人贬称为山鬼。有点山里强盗的意思。

在闽台一些地区有冬扫的习俗,即在冬至前后的七天内,或者年终前的某一天进行。一些地方在扫墓时,还有大放鞭炮的风俗。 踏青和驱鬼

清明时节天气已经逐渐转暖。在阳光明媚时,也不失为外出郊游的好时机。在闽台两地,自古就形成清明时节踏青的风俗。以往,除了踏青,还伴有射柳、拔河、蹴鞠、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斗鸡、荡秋千等活动,蔚为大观。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闽台一些地区的人们在清明日闾巷妇人或有盛服靓妆,带蔷薇花出郭外逐队行者,号称踏青;民国时,妇女还在清明节当天结伴外出踏青,游玩时采集一根柳枝插在头簪上作为装饰。后来,踏青的妇女改成到田里折麦苗插于头上,寓意插麦青,多生婴

旧时,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清明节组织人,抬着城隍爷神像上街巡行。巡行时,由白无常开路,俗称大哥爷、二哥爷,有时还加上判官三哥爷(又称矮仔鬼)一路上燃放鞭炮,声音震耳欲聋。当时人们认为:抬着城隍爷巡街,可以驱除恶鬼,保一方平安。 如今,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类似的活动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清明习俗大多从简,扫墓也没有过多悲愁的意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593a8e89eb172ded63b7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