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 1 十天干....................................................................................................................................... 1 十二地支: ............................................................................................................................... 1 年月日辰........................................................................................................................................... 2 日的来历 ................................................................................................................................... 2 月的来历 ................................................................................................................................... 2 年的来历 ................................................................................................................................... 3 时辰的来历 ............................................................................................................................... 3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历法纪年。在民俗学上认为天干对应一些预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又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汉族民间主要用于纪日、卜卦和配合记事,后来更用于风水、术数等领域,而干支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其在运用中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个迷!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三命通会》论支干源流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 、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 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至于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与人,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作甲历而文字生焉。逮及黄帝授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于是始有星官之书。命大尧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子配五行纳音之属。 年月日辰 日的来历 我们常说,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可是怎样才能确定地球已转了一周呢?古人是用立竿验影的方法来测定日的长度的。例如,当某天中午太阳达到正南方时,这时竿影最短,然后就以这一瞬间作为计算的起点,到第二天中午,太阳再次达到正南方,而杆影又达到最短,期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日的长度。 读者可以从日历中看到,每年太阳过春分点约在3月21日,过秋分点约在9月23日。由春分到秋分相隔186日,而由秋分到春分却只隔179日,两者相差7日。但无论从春分点到秋分点,还是从秋分点到春分点,在黄道上都是相差180°。也就是说,太阳在黄道上虽然同样都运行了180°,但所花的时间并不一样,这表明太阳的视运动是不均匀的。如果以视太阳运行一周为一日,那么每天的时间就不会正好是24小时,这样使用起来就很不方便。平太阳每年绕赤道一周的时间,恰好等于视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的时间,即一回归年。 一回归年=365.2422平太阳日=365日5.8平太阳时 以平子正作为平太阳日的起算点,经过12小时平太阳到达平午正的位置,再过12小时平太阳回到平子正的位置,平太阳两次经过平子正位置的时间,称为民用日的一日。简称日。 月的来历 月亮与太阳一样,除了由于地球自转而引起的东升西落的周日运动外,还有着相对与恒星的运动,其速度要比太阳快的多。只要我们连续观测两个小时,就会发现月亮已经向东移动了两个月亮圆面直径的距离,这种视运动实际是它绕地球公转的结果。 我们注意观察月亮的运动。假设某一时刻,它和一颗恒星同时中天,由于天上恒星很多,这种机会总是有的,只要注意观测就行了。第二天,当昨晚那颗恒星又忠实的来到正南方在中天时,月亮并不那么准时守约,这时它却在那颗恒星的东边约13°多的地方,约过50分钟才再次中天。就这样,月亮中天的时间逐天的推迟下去,约经过27.3天,它才又和原来那颗恒心再次同时中天,这段时间间隔是月亮绕地球运动的真正周期,叫做恒星月。 月亮绕地球公转,同时也自转,两者周期相同,方向也相同,因此月亮总以一面对着地球,以至在人造卫星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从来没见过它的后脑勺。 我们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出来,所以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随着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的日期里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叫月相。虽然月亮被太阳照射时,它总有半个球面是明亮的,但我们并不总能全部看到它。 年的来历 我们平时所说的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四季更换。可是,奇怪的是,每年地球过近日点是在1月初,对北半球来讲,正是寒冷的冬天;而过远日点是在7月初,却正是炎热的夏季。难道靠近太阳反而冷,远离太阳反而热吗?当然不是。原来,太阳与地球距离的变化只能使整个地球接收的总热量有些差异。当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整个地球在单位时间内所得到的太阳光热比较多;当地球位于远日点时,整个地球在单位时间内所得到的太阳光热比较少。但是远日点和近日点对太阳的距离仅仅相差3%,1月初和7月初整个地球所得到太阳热也仅仅相差7%,这微小的差异并不足以造成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变换。形成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太阳赤纬在一年中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不断变化,因而阳光照射时倾斜的角度和时间的长短也跟着变化,从而地面上某一地带接收到的热量就有多少的不同。接收的多天就热,接收的少天就冷。 时辰的来历 清朝初期,西方以数字为序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方法被引进后,我国原用的日分十二辰的方法,与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方法对应起来,就是一辰等于两个小时,并且规定以下午11时0分到次日1时0分前为子时,以1时0分到3时0分前为丑时,见表1.3.1:(时辰与小时对照表) 表1.3.1 时辰与小时对照表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小时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每辰的两个小时又有初和正之分,辰的前一个小时为“初”;辰的后一个小时为“正”。例如,下午11时叫做子初,上午0时叫做子正。上午11时叫做午初,上午12时叫作午正等等。另外,每辰的两个小时又分为八刻,即每一小时有四刻,一共有九十六刻。这样使西方的计时法与我国固有的计时法配合起来。例如上午2时43分用地支计时表示,就是丑时正二刻十三分;又如下午5时53分用地支计时表示,就是酉时初三刻八分。其余类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796a9695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