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探索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强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探索 作者:安航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6期 安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陕西西安710126) 摘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角度还是从大学生个体教育角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旨在为加强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46-02 作者简介:安航(1989-),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辅导员,硕士,主要从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传承和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发展的战略基础。在信息网络时代,面对东西方文化碰撞,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新的困扰和挑战,高等学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干扰和挑战 1.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渗透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之后衍生出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是我们构筑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弱化和遗忘。然而,在当今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这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传统文化正承受着大众文化和西方文化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变化,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便捷的网络信息和多元的异国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同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间”,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到的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为:无政府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和行为。富有民族特色的信仰、节日、服饰、礼节、道德、习俗正在被“挤兑”。 2.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传播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商品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由消费意识形态筹划和引导大众,以大众传媒和信息网络为载体,以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普及化、时尚化为运作模式的一种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其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并依赖大众媒体传播。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滋养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茁壮成长,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迅速壮大为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不足是其单调、平淡、庸俗的特点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诱惑和孤独感,这些消极因素在庸俗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会被放大,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伴随着无政府主义、金钱至上、奢侈享乐等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的渗透,它的广泛传播干扰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赞美,降低了大学生自身道德要求的标准。 二、加强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坚守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面对新挑战,我们应该更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以适应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特点,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水平。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增加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当前形势下,对于教材建设,应集中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强对现有传统文化素材及教材的整理研究工作,挖掘能够体现现代意义的传统经典,特别是注意搜集蕴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作品,用新语境,从现代视角对传统典故进行阐释,激发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之能够古为今用,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于授课形式,尤其是文科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语言文字、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等不同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讲授,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制作有关传统文化的多媒体课件,组织故事会、诗歌朗诵、英模报告和专题讨论等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流行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化传媒、文艺作品、电影电视并不是人们单纯用来娱乐的手段,而是承载着一定的政治价值取向,塑造和引导社会时代价值观念的精神工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在面对丰富多彩、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流行文化时,稍有不慎,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青年流行文化,利用信息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多样性和便利性的特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大学生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一本好书、一部包含传统文化并符合当代青年欣赏需求的电影或电视剧、一部历史纪录片等都可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可以在重要的纪念日前后开展学习英雄模范活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等历史英模的事迹和姚明、洪战辉、钟南山等现代“双百”人物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其思想感情,充实其精神生活,提升其道德境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利用信息网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零点调查公司于2015年3月23日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的比例更是高达97.9%,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的时长为3.4小时和2.7小时。 互联网上丰富的知识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消除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空间距离,各种各样的论坛、专业网站提供不同学科门类的知识,学生可以方便地提问并获得及时解答。信息网络的公开性和便捷性正在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图书馆纸质资料进行学习的习惯正在减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现有的电子版资源。针对这一趋势,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更可以高效地将传统文化内容传递给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把英模故事、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等内容制作成网络共享资源,以贴近大学生浏览网络信息习惯的媒介进行传递,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QQ空间等,以便于学生浏览,引起学生兴趣,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 4.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爱国主义、励志、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一方面,在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类人文景观当中尽可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营造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在环境。可以利用优美、安静的校园环境,让每面墙壁、每条路牌、每块石头、每个雕像说话,讲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历经千百年风雨冲刷的名言名句背后的故事,引导大学生体会其中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通过校园网络、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广泛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中国传统音乐、书法、诗歌鉴赏类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陶冶其高雅情操。也可以在校园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如校园植树、校园义卖、帮困扶贫、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实现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在行动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王征国.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 [2]刘洁.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和改革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3]曹宏.和谐视域中高师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2,(02). [4]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5]余清臣.现代学校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一种文化生态学的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08,(7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71cf6d38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