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讲解

时间:2022-12-21 22:16: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歌的讲解

作者:刘凤玲

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6年第09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种.就诗歌来说,按照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诗歌的题材又可分为?写景抒情诗, 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以及边塞征战诗。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应该弄清楚诗歌的类型。那什么样的诗才称得上好诗呢?近古的王国维提出,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这个论断不是心血来潮的偶感,而是遍览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参悟,由此而写出的《人间词话》,更是以短短千言说尽人间诗词的曲折。所以我以为,欲读懂诗的妙处的人,有必要常读这部《人间词话》。至于他所说的境界,我以为是指诗的超越精神,诗人的眼睛要超越到世人眼界之上,不要受世俗物质视角的制约。从世俗眼界来看世界,就像坐井观天中的青蛙,再大的天也只被它用井口来衡量,而诗人的眼光则要像捞月亮的猴子,在世人都以为镜花水月纯属虚空的公论之下,他还要去捞,他捞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向往,有这样境界的人才能成为诗人,也才能成为李白。

古诗讲解往往有个固定模式:先介绍时代背景,诗人某年遭遇某事,便会产生某种情绪,再用诗附会此背景,即诗不容置疑地会表达他这种情绪,使用一些意义含糊不清的词语概括就是:委婉曲折暗示而又准确恰当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豁达、悲痛、失落、思念、怀才不遇、爱国或某种高尚情操。然后便是逐个解释字词的出处,字词含义也便直接借用前人的意思,不再另做分析;最后指出诗所用夸张、比喻或拟人手法,造成了优美意境、深刻体验或强烈感情。这种讲解方式看似颇具科学精神,然而却完全与诗作原旨相悖。首先在对诗内涵的把握上,它不是从诗作内容去挖掘,而是先确定中心思想,再以此观照诗作,那么此时得出的内涵自然就是先前的中心思想了。在这种讲解之下,诗作显得平庸枯燥,不过是些小肚鸡肠的情绪或牢骚,如同坐在井底的青蛙,用井口来量天,天也不过是井口大小。这种庸俗社会学的阐释方式,既否定了诗的个性价值之美,更贬低了诗人的心灵境界。与讲解主题相比,接下来对诗作进行的修辞上的分析,似乎更具学术价值,通过分析诗作的修辞方法,指出诗的精巧之处,如工整对仗、合辙押韵、起承转合,以此证明诗人独具匠,这种讲解听起来有理有据,似乎这就是诗作的高明之处无疑了。但这种理解方法也不过是舍本逐末,与中国诗人创作追求背道而驰。古诗有明确的韵律规范,技巧不过属于作诗常识之列,是读书人尽知的雕虫小技,诗人所追求的恰恰是抛弃这种技巧痕迹,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不是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人神合一的顿悟,两者协作得出诗句,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或许有人会举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以证明诗人重推敲。其实王安石所比较的并不是几个字意思的差异,而是哪个字与江南岸连接才能达到通灵的境界。

古诗解读也并非无章可循。在中国古代,字即为词,尽管古诗篇章短小,但要求含蕴丰富,讲究蕴藉包容,这种包容不是所谓的时代或诗人生活的背景知识,而是诗人多种情感的融会,复杂的情感再通过字词碰撞所导致的词义交融表达出来,形成读者既能体会出又难以言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晰的感受。因此解诗,不要先去看什么时代背景或词句出处,首先得从诗作本身入手,体会字词碰撞而导致的复杂涵义,比如讲解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不是指出沧海和蓝田在哪里,并且有什么特产,而是先要想象和形容月照沧海珍珠含泪和日照蓝田玉生青烟的飘逸、虚无感觉,再往下也就能发现诗人的隐秘心灵了。比如,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都是渲染朋友为李白所设的宴席,突出了宴席的丰盛与隆重。然而嗜酒如命的李白,这时却停杯投箸不能饮,为什么内心如此不平静呢?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显示他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原因是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描写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坎坷。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茫然之时,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但最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遇到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而过。这两个人的经历又给诗人增添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然而当他的思绪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却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在艰难之中,他却发出了震天的呼喊: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总有一天会像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结尾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通过这样曲折迭宕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的强烈苦 、愤慨和不平之中,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b199c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