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感悟]带着《心经》去感悟生活

副标题:带着《心经》去感悟生活

时间:2024-07-20 05:57: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我们完全可以尝试一下,凌晨四点起床,试着禅修和念一些*,譬如《心经》,然后,看着自己的心跑到了各个地方,想着过去,未来,各式各样的人,读过的书,吃过的东西,还有喝过的茶,无论心里出现了什么,都只是观看。肯定有些人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但他们应该尝试。





  《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度是一个伟大而精深的词,《心经》并没有说没有苦厄,但是,可以度,可以度过,可以超越。一切,一即一切,既然可以度过一个苦厄,那么就可以度过所有的苦厄,一切即一,若是真的了悟,苦厄都没有任何的实质,它只是忽来忽去的现象而已。苦厄,什么是苦,什么是厄,诸受是苦,情绪是苦,烦恼是苦,厄意指不好的业,你在这里看这段文字,就意味着你曾经做过某事,这就是业,而《心经》又云,无苦集灭道,这样的苦,这样的业,皆是心生。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就连苦集灭道这四圣谛都是不可执著的,如是,无智亦无得,以致心无挂碍,究竟涅槃。你毋庸试图抓住任何东西,你必须生长到可以无所畏惧地做一粒沙,像一粒沙般地努力,不抱期望,全无梦想。


  何以度一切苦厄?回到《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又何以照见五蕴皆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说,到达彼岸之时,证悟之时,觉醒之时,寂静之时。寂静之中照见,寂照,也即观自在。


  寂照,并非生硬而拘泥,它是广阔无垠的。你必须先有止,然后才能观,观而自在,也即《心经》所云,观自在。这就像一杯泥水,必须安处良久,方得澄净,而后有明。基本上,我们都是一杯泥水。


  《心经》云,*,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是尚未被我们概念化的实相。它是当下事物的原状,是各种情况中都有的亮丽、鲜活、动人、曲折、优美等素质。色,可以是一片从树上落在河面的枫叶,也可以是满月之光、街道旁的排水沟或垃圾堆。这些都是实相,而且就某种意义而言,全是一样:它们都是色,都是物,都只是实相。对它们的评估,只是后来在我们心裡製造出来的。如果我们真正如实去看它们,它们就只是色。


  所以*。但是空无什么?空无我们的偏见,空无我们的判断。如果我们不评估落在河面的枫叶和纽约的垃圾堆,不把它们分为对立的两类,那么它们就如实在那儿,体现本来面目。它们空无偏见。它们就是它们,当然如此,垃圾就是垃圾,枫叶就是枫叶,是什么就是什么。如果我们在观色时,不把我们个人的看法加在色上,那么*。


  但空亦是色。我们必须实际上如实体会事物,体会垃圾堆的堆性、枫叶的叶性、事物的如是性。我们必须正确地体会它们,不是只给它们覆上空性的面纱。光是覆上面纱,一点用也没有。我们必须看出当下事物的如是性,完全如实看出事物未经加工的本性。如是观世间,即是正观。因此,我们首先要除去我们所有的严重偏见,然后再连空这类难解的字眼儿也都除去。让我们空无所著,完全跟实相打成一片。


  最后,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色就是色,空就是空。我们看出寻找人生之美或哲学上的意义,只是为我们自己找个藉口,说事物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坏。事实上,事物就是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坏。色就是色,空就是空,事物就是事物;我们无须力图以某种深奥的眼光去看它们。我们终于落实;我们如实去看事物。关键在于直接去看世间而不希求高等意识、意义或玄奥。那是直截了当地去看事物的本来面目。


  我们若如实去看事物,便无须进一步解释它们或分析它们;我们不必把修道经验或哲学思想加在事物上,以求了解它们。一位有名的禅师曾说:吃就是吃,睡就是睡。你做什么,就全心全意做什么。能如此,即是仙——如实之人,从不分别彼此的率真之人。他如实做事,直来直往。他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佛陀有时也被称为大仙,他不是力求如实,而是在他那敞开的境界裡自然如实。


  《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只好你还抱持着有所得的心,你就已经偏离了菩萨道,而只有当你真正怀有无伪的舍离一切的勇气,你才具有菩萨的尊严和加持,事实上,这非常容易,却又非常艰难。


  为学日益当然是好,可是,所有自以为学到的东西,都将成为障碍,我们要用一个竹篮去打水,而不用用一个水桶去打水,所谓为道日损,损而又损,以至无为(wèi)和无畏,老子用的一个词,叫掊击尔智,《心经》云之,无智亦无得。


  般若波罗蜜多,注意“多”字,也即是说,到了最后,般若智慧都是你需要放下的。究竟而言,道路并不存在,仪轨并不存在,法并不存在,它的存在只是因缘于你,度你,如此而已。基本上,这就是中道,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无可依恃,无可取着。


  当你到达彼岸,你抵达无立足之地无方向之处,你获得了真正的敞开与自由,这时,你看看来时的道,道路两旁,荆棘密布,危险丛生,你对道充满了无上的感激。而你也终于长吁一口气,你放下了道,你仍旧感谢它,但是,如今你已不再需要它了,这就是中道。中道并非意指有一条中间的道路。中道是指不执取任何一条道路。这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自在。


  《心经》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揭谛,去了,放下了、除去了、敞开了。波罗揭谛,去彼岸了,完全暴露了。波罗僧揭谛,全部去彼岸了。菩提,是指全觉,意谓放下了、完全摘下了面具、浑身*、彻底敞开。萨婆诃是真言结尾的惯用语,意思是说:心愿如是。


  故此明咒是说:去了,去了,去彼岸了,完全暴露了,彻底觉悟了,心愿如是。


  般若经的心要,即此二百六十字的《心经》。每一个字,皆可如实记录着根本智的寂静,当喜欢的人读到它,自然可以觉察到其中倾注的心力,并将这种觉察延展到日常生活的起伏当中,用心欣赏我们历经的一事,一物,一人,一时。


  


带着《心经》去感悟生活.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wH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