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篇励志名人故事_励志的名人故事【三篇】

副标题:励志的名人故事【三篇】

时间:2024-07-23 05:23: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儿童故事# 导语】在我们有所空闲时,找一些有关励志的名人事例故事来看看还是很不错的,那么有关励志的名人事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文档大全网整理分享的励志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忠魂耿热满玉壶

  穆旦,原名查良铮,20世纪中期我国的诗人、翻译家。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并留校任教,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52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的穆旦,本可留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任教,也可以靠着写诗就能有很好的生活。但他却坚持要回国,要将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翻译给新中国的读者。

  可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允许在美的中国籍高级知识分子离开,穆旦几近周折,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了祖国,在南开大学任外语系副教授。

  一回来,穆旦就开始紧张的翻译工作,为了给这个民族增添文学滋养,他甚至停止了写诗,以便专心于译作。5年内,他便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的好几部代表作,以及《拜伦抒情诗选》《济慈诗选》等等,他的译作发行量很大,以至于没人知道他是诗人穆旦,只知道他是翻译家查良铮。

  除了翻译外,他的书也教得特别好,在南开有口皆碑。然而,穆旦个性正直坦诚,他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因此很不得一些人的喜欢,这也为他后来的厄运埋下了隐患。

  1959年,在南开大学“反右倾”运动中,有人翻出了穆旦的过去,举报了他,天津中院随即宣布穆旦为“历史反 革 命”,判处他接受“机关管制”“监督劳动”。

  这是历史的悲剧,穆旦无力反抗。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紧接着日军入侵缅甸,当时的滇缅公路已成为中国坚持抗战的生命线,它是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通道,中国 军民天天修,日本人则日夜轰炸。

  “好男儿当捐躯为祖国,不该苟且偷生。”1942年,已在南开任教的穆旦,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并担任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国民党高 官杜聿明和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的翻译官。后又上了最前线,进入到被誉为“魔鬼之谷”的胡康原始大森林,同行的5万多同胞都葬身于此,而穆旦在历经8天饥饿和身染痢疾之后,竟奇迹般地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穆旦此后厄运连连。作为“历史反 革 命”的他,被发配到校图书馆里接受“劳动改造”,白天要从事打扫厕所、楼道等杂役,晚上则要写“思想汇报”“认罪反省”。

  亲朋们不再上门,穆旦也变得沉默寡言,当初他执意要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但现在却要放下手中的笔,“沉重的枷锁会被打断,牢狱会被*,而门口的自由将微笑地把你们拥抱……”这是穆旦翻译的普希金的诗歌,但他不知道自己的枷锁何时才能被打破。

  4年后,穆旦终于被解除“管制”,成为了图书馆的普通员工,虽然他仍然要定期写思想汇报,但毕竟能重新提笔了,此时的他决定完成一个宏大的计划,翻译英国作家拜伦的名篇——《唐璜》,他曾对妻子说:“《唐璜》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部诗体小说,我一定要让中国的读者读到它!”

  此后,每天下班后,穆旦便急匆匆地赶回家里伏案翻译,他常为一行诗、一个字而整夜不能寐,为一条注释、一个疑点而跑遍天津和北京的图书馆。

  穆旦用了整整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2万多行的《唐璜》初译稿。但就在此时,“文 革”爆发了,因为“远征军的问题”,穆旦再次陷入困境,他被“红卫兵”抄家,没收和焚烧掉很多书籍和稿纸,好在他拼死保住了《唐璜》的手稿。

  1973年,穆旦修改好了《唐璜》,并试探着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询问能否出版,编辑回信说,寄来看看。穆旦兴奋不已,他捧着回信,反复地说着:“他们还是想看看的。”

  他用牛皮信封小心地将译稿包好,并在扉页上写上鲁迅的名句,用于激励自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但译稿寄出去后便石沉大海,直到3年后,穆旦才托朋友打听到《唐璜》的下落,友人告诉他:“仍然在出版社,暂不能出版,但编辑有意保留。”穆旦欣喜不已,可遗憾的是,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得知心血之作《唐璜》的消息。

  1976年的一个晚上,穆旦不幸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造成严重的骨折,但他坚持在家里休养。此后的他,每天架着拐杖,艰难地来到书桌前,铺开稿纸,坚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翻译工作,连除夕也不例外。

  由于长时间的劳累,穆旦的腿伤越来越严重,一年多后不得不住进医院手术。手术的前两天,穆旦将译作的全部手稿都整理好,然后放进一个手提箱里,“我把我喜欢的拜伦和普希金的诗全部都译完了,”他如释重负地对16岁的小女儿说,“好好替爸爸保存它们,它们现在不能出版,也许等到你老的时候才能出。”

  谁也没有料到,就在手术的前一天,穆旦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9岁。

  穆旦去世3年后的1980年,《唐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5年春,穆旦的骨灰落葬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里,陪伴他的是一部散发着油墨香的《唐璜》。

  文学界这样评价这部力作:“《唐璜》是一部杰出的译作,查良铮对语言的把握程度,绝非他人能比,它保持了拜伦的口语体及讽刺艺术的几乎一切特点,读起来跟原著一样流畅生动,让人如品美酒,回味无穷……”

  1981年,穆旦被平反,有友人为他送上了一副挽联:“坦荡荡玉壶冰心,血热热耿介忠魂!”这或许是他一生的写照吧。

  一个年轻人满腔热情地投身抗战,并在恶劣的环境里侥幸得以活下来,谁知却因此经历了后半生的磨难,但他却从未怨恨和后悔过,将世界上美好的文学介绍给自己民族的志向,他亦从未更改和放弃过。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穆旦曾这样写道:“我至今仍认为,人只能或为理想而活着,或是为物质享受而活着,享受到手的可能淡而无味,只有理想使生活兴致勃勃,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其实,无需为穆旦惋惜,因为他已经是太阳,他一生的追求和表达,会长久地温暖一个民族!

  

郭德纲

  有很多学相声的孩子希望复制我,但这可极难。你希望复制的是我成功之后,并不是成功之前的艰辛。你爱的是相声带来的名利,而并非是爱相声。如果要我对年轻人说些什么,无非就是调整心态,看准方向,往前去。都看见贼吃肉了,谁看见贼挨揍了?站台上张嘴这么一说可能就值一毛钱,但是知道怎么站那儿说,无价。

  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不受点儿委屈,不被人冤枉,不被人误会,你这一生不完美。张文顺先生说过:一辈子没个仇人,活不下来。

  攻玉于石,石尽而玉出;淘金于沙,沙尽而金露。有位皇上说过:大米饭埋不住四喜丸子。

  院内柿子树结果甚多,摘下几个众人分食,极甘甜。这几日风大,树叶全掉了,枯枝上仅挂着柿子,好看。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家中小儿要驱赶,我忙拦挡:“别这么小气,让它吃。你这辈子不差这一个柿子,它这辈子可能顶多吃一个柿子。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品位是给别人看的,品位更分在什么时候。是指洗手间坐的马桶的品位,还是出席上流社会聚会的品位。这个问题挺难,要是笼统地来讲,对于一个男人的品位,第一是文化,第二是气质,第三是你的思想形态。这些东西会从内而外地表现你这个人整体的品位。

  有孩子问:“相声在哪儿演最合适?”我笑了:“在哪儿都合适。”在茶馆演,演员和观众都是为了自娱自乐;小剧场演是为演员自己;大剧场是为普通观众;体育馆演是为演员家属;相声大赛是为名;内部包场是为利;出国商演是名利兼得;至于电视上演,是为了让不听相声的人认识我,一干人看完留下一个喜欢的就值了。

  有徒侄携作品请教,我亦仔细推敲斟酌桥段。修改后的作品颇整齐,足可商业演出。又见徒侄有难色似有心事,细问方知此子供职于专业院团,新作品目的在于比赛、晋级、得奖,而非商演。观侄无奈,遂大修大改。先确定立意品位,再摘去包袱笑料及官 场不悦之处。抚案无语:岂有伶人颠社稷,从来*佞误乾坤。如果你认为人人身上皆有善,那你还没有遇到所有人。

  端着茶杯,闭目养神。门开,小球球走进。这孩子六岁,他的小爷爷是我朋友。球球笑笑:“爷爷,来一下。”我点头,任他拉着我走向另一间房。屋内电视上两位相声艺术家在教育人。“爷爷,他们在干什么?”“呵呵,孩子,这两个哥哥在‘反三俗’。”“爷爷,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为什么不说相声?”“唉,孩子,别难为人了,他们不会。”“哦,可怜的哥哥。”

  有人问我相声中的文哏是怎么回事,理论上讲,指的是谈诗论赋或文雅风范的一类节目。清末由贵族子弟及文士编撰了部分文哏作品,但这类节目一直与伦 理哏紧密相连。《反八扇》结尾要落在*院,《五行诗》句句找便宜,《八大吉祥》说对方父亲是王八。可见所谓的文哏是为伦 理哏作铺垫,并且不如伦 理哏光明磊落。相声问世,乃为艺人谋生之手段。街头卖艺,求二三碎钱买米买面养家糊口。立于风雪中满口高雅,不冻死也得饿死。这几年业内高人屡提的高雅,无非是陷害同行之凶器罢了。

  做事须循天理,出台莫要邪迷。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南南北北,总须心存善念,备甜汤蜜水,迎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入地。东东西西,不要暗室亏心,击晨钟暮鼓,唤醒眼、耳、口、舌、心、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

  

不俗

  黄庭坚,字鲁直,是的“苏门四学士”之首。他的名字是中过进士的父亲给他起的,“庭坚”是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有追慕古代大哲之意;以“鲁直”为字,是希望儿子像宋真宗时的直臣鲁宗道那样,刚直忠正。事后证明,黄庭坚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宋哲宗时,在司马光的推荐下,黄庭坚被召为校书郎,负责撰修《神宗实录》。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起居舍人,三年后出任宣州知州。只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本《神宗实录》,给他惹上了麻烦。

  北宋中期以后,朋党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在章惇、蔡卞等人的带动下,所谓的“绍述派”开始清算“元祐派”,黄庭坚被诬蔑成元祐一党。负责审查的蔡卞在鸡蛋里挑骨头,从《神宗实录》里搜罗出了千余条内容,认为是对神宗的诽谤。于是皇帝下诏,令他入京,等候受审。

  《宋史·黄庭坚传》里记载了这次“文 字 狱”的审讯情况。经史官们反复考查核实,仅剩下32件琐碎的表述还有待查清,其中黄庭坚所写“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成了首要的问题,罪名是“大不敬”。所谓“铁龙爪”,是熙宁年间太监李公义设计制造的一种疏浚河道的工具,用它在河中挖掘泥沙,效果很差,劳民伤财,所以黄庭坚才有此记述。面对气势汹汹的诘问,黄庭坚淡定地回答说:“那时我正在北都任职,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确实像儿戏一般。”整个庭审过程,他语气中没有丝毫忏悔之意,而且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最后连过堂的人都暗地里伸起了大拇指,称赞他胆气豪壮。

  结果事实没有成为问题,态度倒成了的问题,他因此触怒了皇帝,被贬涪州别驾,安置在黔州(今四川彭水)。

  贬谪的诏书下达,左右的人都哭泣起来,黄庭坚却神色自若,倒头便睡,睡得还格外地香。旁人看他喜形于色,好心地提醒他说:“黔州乃是蛮荒之地,少有人烟,凡遭贬此地者,皆水土不服,不病即亡,你不仅不担心,还很高兴,是什么原因?”黄庭坚回答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即使被流放到了大西南,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于是再被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黄庭坚淡然处之,只是一身正气的他对官 场已不再抱有希望,他取别号“山谷道人”,将更多的精力寄托在诗歌、书法、禅学修养等雅好上。从此,中国的历,少了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多出一个在艺术领域纵横捭阖的大家。

  黄庭坚在《书缯卷后》一文中,道出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他说:“士大夫处世可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事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处世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俗,俗了便无药可医。什么是不俗呢?还真不好说,看他平时与普通人无异,然而临大事的时候,他的气节却不可剥夺,这就是不俗之人。

  因为不俗,所以优秀,黄庭坚就是因此而为人所铭记吧。

励志的名人故事【三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eOr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