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5篇

时间:2023-05-05 23:2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年级# 导语】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内容: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化》中第二课时内容。由于平移所占的内容较多,所以这节课就单独安排平移这一个内容。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情:

  此内容作为新课程中新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然而虽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在学生的生活中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经常看到很多平移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意识,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3、教学目标:(以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根据生活经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平移,并能根据理解,说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在平移过程中掌握方法。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4、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掌握平移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判断出图形平移的距离(即格数),正确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二、说教、学法: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样方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材,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探索平移特征、性质,便于进行生成性学习,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计及整合说明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在课堂的一开始,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观光电梯、抽屉、窗户、扶手电梯、电脑光盘区等物体运动的小动画。动态的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进入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平移现象,得出平移的特点。之后让学生通过找生活中平移的例子,用动作表示平移现象,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平移的特征。最后总结出平移的特点。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正确地画出在方格纸上平移后的图形。我设计了由“点”的平移再到“面”的平移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点的平移。

  首先出示一个格子图,创设帮小圆点找礼物的生动情境,通过正方形的提示明确礼物的方向,让学生在疑问中得出:确定位置,不但只了解方向,还要知道距离。然后补充长方形的话,明确距离,让一生上台边找边数,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规范数点的标准,即起点表示开始,是0的象征,不能算作1。然后再跟着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感受点平移的方向并能正确数出点平移的格数。这样为图形的平移作了第一次准备。

  2、面的平移。

  对于三角形的平移,我先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礼物所在的具体位置,然后让他们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片先试着自己进行平移,让一生上台展示他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在跟着电脑老师演示完毕之后,我让他们按住平移后的三角形片别动,沿着三角形片的边用虚线把三角形画下来,这个过程不但能让学生先感知平移后图形的画法,而且为接下来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好素材。接着让他们同桌讨论,拿开三角形片,你能一眼看出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吗?怎么看?看哪里?在学生交流中,得到规律:只要根据一组相对应的点就能判断了。

  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随后接着抛出问题:想要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单单找一个点平移够吗?学生会发现单找一个点在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为了方便起见,可以找出所有的点,然后一个一个移点,最后用虚线连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用自己的话小结画的方法,然后用方法实践,巩固画法,这样一来,难点自然攻破,剩下的只需仔细认真就够了。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4、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首先全班一起解决小树图,得出看箭头确定方向,根据一组对应点确定距离,然后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已解决轮船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我把课本中的小鱼练习题拿来,首先让学生自己先把能和红色小鱼重合的小鱼涂上颜色,然后让他们说说能重合的是怎么进行平移的,而不能重合的又是为什么?再一次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判断,之后运用动画演示进行验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一次自我反思。

  (三)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创造

  最后,我向学生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找找游乐园中的平移现象,并揭示另一种特殊的运动现象——旋转,让学生明白其实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很多,平移只是其中一种。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空间与图形更需要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信息技术能让抽象变生动,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但我也觉得疑难问题一定要找到症结所在,如何设计,化难为简,是值得我们每个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2.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蓝树叶》是学生进入二年级下学期以来的第一组讲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

  3、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二、训练思维,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方晓晓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三、促进发展,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本人备课时仔细观察图,就发现文中第一幅图与课文内容有明显不符。倘若学生也能发现这一问题,不仅可见其观察细致,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可谓一箭双雕。

  3、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结合课后第3题的训练,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益处。

  2、课后题入门法

  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示。这一课我以课后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好课文。倘若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3.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长大了》这一课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个单元《我们在成长》中的第一个主题。教材设计的意图是展现自己入学以来所发生变化的回顾,包括身高、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变化,旨在引导学生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发现并展示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培养学生感激生命的情感,让学生从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可贵,同时学会感激父母及给过自己帮助的人。

  《我们长大了》这一主题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先让孩子感知自己身体的变化;二是让孩子们感觉到学会了知识,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三是让孩子们了解懂事更是长大的表现。

  2、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单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理解家长和老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劳。

  (3)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教学难点:理解家长和老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劳。

  二、说教法学

  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教育于活动之中。因此,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根据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的学习经历,学会了很多,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教学时,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实用性、新颖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我以教材为依据,灵活的在现实生活中搜寻更多的学习资源,来充实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到生活中去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让学生在自主展示、小组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的乐趣,看到自己和同学的进步与优点,从而增强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三、学生分析:

  这一课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单元,这时候的学生正处在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过渡阶段,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发生一定变化。作为现代家庭的孩子并不缺乏父母长辈的关爱,缺乏的是“小皇帝”、“小公主”们对自己在家庭中角色意识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认识。他们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给予的快乐。故而我在教学活动时用情感去唤醒学生,用知识去启迪学生,用技能去武装学生,进而让学生明白长大不仅是身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懂事了、理解他人、关爱自己周围的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儿时回顾,唤醒童年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童年的精彩瞬间,为新课的导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这就为学生的交流构建了一个平台,接下来展示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他们对两年来学校生活的美好回忆,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二)搭建平台,展示自我

  为了将学生过去两年的点滴进步更加有序地展示出来,我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从身体素质的变化到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变化,感受自己的成长,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活动一、我变大了

  让学生说说在这两年中,从哪里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感受自己身体素质的变化。还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展示自己小时侯的照片、衣服等方式,亲身体验自己身体的变化,感受到自己真的长大了。

  活动二、我进步了

  长大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身体上的长大,更多的是指知识的增多,生活技能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增强。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有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乐事、趣事,已感受了成长的乐趣。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照片、奖状等伴随着趣事、乐事把学生带回快乐的时光,再次感受成长的乐趣,而且增进学生之间的亲切感。教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交流自己小时侯的趣事,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尽情交流,分享成长的快乐。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本领,让学生感悟到长大的深刻含义,提升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成长记录册中的作品,如:写的的钢楷,画的最满意的画,唱一首动听的歌,跳一段优美的舞,展示自己获得的奖励等等。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自己真的进步了。

  活动三、我懂事了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把学校的生活拓展到了家庭生活。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夸一夸自己在家里的表现,根据学生的叙述,随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生活自理和关心他人方面的进步。同时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再通过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使学生明白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总之,活动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每一个活动都给了学生充分展示与体验的时间,并以板书贯穿其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生活的精彩,成长的喜悦,并学会感恩,从而加深了对生活的热爱,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以上,我从四方面对《我们长大了》一课进行了简单说课,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予指正。

  谢谢大家!

4.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说教材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里的课文。本组课文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带领我们走进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车如水、人如潮的北京。而《难忘的泼水节》则把我们带入那美丽的西双版纳,去和傣族人民、周总理共同度过那幸福,难忘的泼水节。课文中洋溢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与幸福。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人们的幸福与难忘。

  说教学目标

  由二年级教学的重点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认知目标为:认识本课12个生字。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是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由本文的内涵引出的情感目标是: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认识。重难点则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所洋溢的热情、幸福与快乐,对周总理和人民的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

  说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随教学过程阐述)

  要理解本文的内容并有所感悟,必须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和人民的关系有所了解,因此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和周总理的资料,并在课前5分钟交流。

  一、激情导入

  我先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情景,再引入:这图景就是1961年的泼水节,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美丽的西双版纳,走进那个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

  字的奇妙。

  二、朗读感悟

  1、自读体会。自主读课文,想想这个泼水节为什么会如此难忘,找出描写人物表情、动作、心情的句子,去细细体会。

  2、小组合作读。在小组内读有关词句并交流体会。

  3、品读悟情。抓住重点词句:如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周总理的穿着,笑容满面的表情,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泼水的动作等,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总理的平易近人,人们的欢乐与幸福,从而感悟出周总理与人民的心连心。

  4、入情朗读。在朗读第三自然段时,我抓住最后一句人们的欢呼“周总理来了!”引导孩子们走进情境,想象周总理就在身边,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感受此时傣族人民的心情。或许孩子们体会到的是喜悦,是兴奋,是激动,是幸福。这时再让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而结尾的几个感叹句,我则利用范读加情感渲染导读:让我们再次细细品味这难忘的时刻,让我们沉浸在这浓浓的幸福之中吧!这样孩子们自然能放慢速度,读出陶醉的感觉。

5.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认识方向”。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段:第一段,教学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以及用已经掌握的八个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第二段,教学用已经掌握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本节课我所选的是第一段,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用八个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学会辨认方向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价值。通过本课的教学,将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为后面认识路线图和测定方向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先是利用一幅学生熟悉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然后分两个层次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第一层次:教材直接指出“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让学生认识东北和西南;第二层次:通过提问“你知道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引导学生自己推断出东南和西北,并加以认识。例题的最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通过选用不同的参照物,进一步认识方位。在“试一试”中,则要求学生根据指南针上给出的“北”的方向,填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在“想想做做”中,教材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结合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深化对方位的认识。其中第3题是指导学生自制一个方向板,并联系实际学会利用方向板辨别方向。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是能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说教学程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正方形白纸一张。

  把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座位排列如下图所示。

  讲台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第八组 第九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理解,让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着在故事情境中将学校、汽车站、火车站与少年宫的图片,发到相应的小组中。

  设计这样导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关于方向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场景图中已经游览了5个地点,还剩4个地方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即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分为两步来进行:第一步,直接告诉学生超市和公园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东北和西南的含义,并初步感知方向的命名方法;第二步,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步获得的学习经验,说说体育场、人民桥位于学校的哪一面,从而认识东南和西北。

  这部分的教学有三个注意点,第一,要注意到新方向的辨认和命名都是在已经认识的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了这些方向的互相关系和排列顺序。第二,在引导学生认识“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时,要让学生理解东北、西南的命名方法,即介于东面和北面之间为东北,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间为西南。由此再让学生将此命名方法自主应用到认识东南和西北中。第三点,让学生回答“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时,要注意及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说法,如有学生可能会说成:体育场在学校的西南面,那就是方位还没弄清楚,或者说成:学校在人民桥的西北面,这就是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弄倒了。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联系生活,直观教学”的方法。因为“认识方向”是《数学课程标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加强内容之一。学生的空间观念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要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的`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同时紧密结合教室内学习小组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学生间的位置关系等,让学生置身于直观而又现实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互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来进一步理解这四个方向,加深对新知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试一试”让学生在已经标注了“北”的指南针周围把其他七个方向填写完整,从而引导学生整理已经认识的八个方向,并在填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这些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找出图中已经标出的“北”,思考要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可以先确定其中的哪几个方向,再确定哪几个方向,让学生认识到先确定好东、南、西、北后,再确定另外四个方向就容易了。这一环节中,我准备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表露思想,并且能分享他人的独特想法。学生在感受思维的多样化的同时,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对于“想想做做”的题目,值得注意的是第2题后面的一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在()的()面”和“()的()面是()”这样的句式对图中的相关场所关系展开描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生制作方向板时,既要指导学生按照题目中的顺序完成折纸和填写方向等操作,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方向板。利用方向板确定方向的基本方法是:先确定一个方向,把方向板上相应的方向与之相对,并把方向板放平;再利用方向板上所作的标记确定其余的方向。可以先尝试在班上确定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再让学生走出教室,选定校园里的某个地点继续尝试运用方向板确定方向。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小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5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eY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