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文化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改革实践的发展,佛教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作为佛教禅宗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国禅宗的发展演变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六祖惠能、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都因禅的因缘留迹于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禅宗文化对推动××旅游和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意义重大。
一、禅宗文化是××的独特性旅游文化资源
中国佛教禅宗流传已久、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两句名言源于××。 “马祖兴丛林”,马祖在××10县市区都留下了开堂讲禅的足迹,其舍利子归葬于靖安宝峰寺,马祖塔亭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丈立清规”,怀海禅师在奉新百丈寺倡导“禅农结合”的思想,首创佛门戒律而驰名中外。“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都是佛教发展的大事。
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中有三宗的祖庭在××。××市人杰地灵,高僧辈出,禅宗佛教“一花开五叶”中的三宗祖庭在××。慧寂禅师在袁州仰山创立了沩仰宗,希运禅师在宜丰黄檗山创立了临济宗,良价禅师在宜丰洞山创立了曹洞宗。至今尚存的禅宗祖庭遗址多处,散布的禅宗文化实体,在全国也属鲜见。
××以宝峰寺为核心拥有一批古代寺院、佛塔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靖安宝峰寺建于唐天宝年间,是唐代高僧、佛教禅宗马祖道一的圆寂之地,其舍利子就珍藏在寺后马祖塔亭深处。寺院内殿宇耸立,禅楼栉枇,古柏参天,苍翠葱茏,让人真切感受到这一江南名刹的古老悠远、威严神秘。靖安宝峰寺的方丈释一诚大师2002年9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成为中国佛教界的领袖。洞山普利寺、奉新百丈寺、上高末山寺、袁州栖隐禅寺等寺院也正在修复之中。禅林寺塔在我市分布之广,说明××历禅宗的兴盛。
综观××禅迹,祖庭之多,禅风之盛,高僧之众,唐宋时可谓中国之最,这不仅在今天的禅宗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二、以禅宗文化为主线盘活××旅游资源
以禅宗寺庙为平台,吸引观光旅游。禅宗寺庙旅游是以禅宗寺庙为依托,以禅宗文化为交流平台的旅游活动。古代禅宗庙宇旅游以宗教朝圣为主,观光旅游较少。庙会,游春,进香等或多或少都带有节庆和民俗的成分。现代禅宗文秘杂烩网寺庙旅游追求在禅宗文化的基础上面向旅游市场,取得禅宗文化与旅游市场发展的双赢。靖安县成为我市旅游人气最旺的地方,宝峰寺"开光"以后,旅游人数大增。江西佛学院就办在此处,培养了不少佛门弟子,成为江西佛教文化的中心地之一,也成为弘扬佛法道场,游览观光胜地。
以禅宗文化为载体,开拓海外旅游市场。××的禅风影响遍及全国,且播诸海外。从晚唐开始,到宋朝以后,不光是中国,整个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禅学,都与××的禅林风度有关。在××这个充满着禅林神韵的地方,禅宗文化的历史遗存丰富,境内黄檗山、仰山、洞山、九峰山、末山等近20处禅宗祖庭,构成××的五百里禅宗胜地。黄檗希运、仰山惠寂、洞山良价、黄龙慧南、杨岐方会、末山了然等高僧大德和唐宣宗、柳公权、黄庭坚、苏东坡、郑谷、曾几、陆希声等名儒、高士更使××禅宗文化声名远播。禅宗的信众遍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我国大陆也有大量的信众,禅宗文化已成为××旅游走向国际的一大品牌。今后,应抓好这一品牌主产品和边际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禅宗旅游收益化。
以寺院的香客为客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禅宗代代相传,它既来源于佛教,又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这种精神,又从中国传扬开去,影响到世界许多国家,使禅宗的精神变成了世界的精神,成为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宗派,起源于印度,而发展和光大于中国。千百年来我国的知识分子通过对禅宗的了解与思考,创造性地发展了禅宗,使它成为我国佛教影响最深远的流派,承载了我国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文化传统。旅游者要是肯静心浏览,几乎处处、时时都能从禅宗寺庙旅游这部无边的大书中领略禅宗文化的博大,读懂其深层思想。
以寺庙周边景观为基础,开辟旅游线路。在总体布局上,袁州以沩仰宗祖庭——栖隐禅寺和慈化寺为依托,结合国家森林公园明月山秀丽自然风光和温泉的医学疗养,揉合山、水、林、寺的优势,做好禅理与休闲疗养的结合文章。靖安依托宝峰寺规模大、档次高、影响大的优势,发挥当代佛教界名人优势,尽力扩大在国内外佛教界的影响,结合“三爪仑”奇山秀水,天然氧吧,惊险漂流特色,做好感悟超然脱俗的禅机与休闲渡假结合的生态旅游文章。奉新依托百丈寺,突出禅宗的天下清规,结合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古代农耕文化展示,体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禅宗风范,并结合奉新万亩猕猴桃基地,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做好禅宗与特色农业旅游的结合文章。宜丰依托黄檗山与洞山,发挥临济宗和曹洞宗信徒众多,分布广泛的优势,结合官山自然保护区,做好祖庭朝觐、寻根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文章。
篇二:文化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按照市政协开展“荆州文化旅游发展”调研的统一安排,今年4月初至5月底,市政协第一调研组在王家富主席,周建国、黄绵寿副主席的带领下,就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与整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荆州是1982年国家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历古“九州”之一。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荆州),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座(监利周家嘴、程集,洪湖瞿家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500处;楚纪南城遗址以及周围的八岭山、熊家冢等5处特大型古墓群(地)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100处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库;湘鄂西革命旧址群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市现有旅游景点60多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荆州博物馆、古城东门、洪湖蓝田),2A级景区4个(万寿园、盆景园、碑苑、太晖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洪湖蓝田),国家森林公园4个(八岭山、洈水、黄山头、笔架山),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公安黄山头、石首桃花山)。荆州城墙与西安、南京、辽宁兴城一起列入35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市有饭店37家,其中,四2家,三34家,晶崴国际大酒店已通过国家五初评。全市有旅行社41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38家,有旅游从业人员3万余人。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具有以下特点:
1、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荆州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古迹众多。经过几千年的沉积,形成了以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名人文化为代表的荆州历史文化。一是原始文化古老传奇,遗存众多。如鸡公山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场和阴湘城、走马岭、鸡鸣城等新石器时代城址等,其中鸡公山遗址距今逾五万年,是我国远古人类最早进入平原地区生活的证据之一。二是楚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以楚故都纪南城及其周边的八岭山、马山、天星观等八大古墓群为代表,楚文化的历史遗存俯拾即是。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楚纪南城)开始,20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成就了“春秋争霸”、“七国称雄”的伟大功业。此后荆州一直是中国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文化内涵影响深远。荆州出土的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战国玉器、漆木器等都折射出楚文化的光辉。三是三国文化脍炙人口,美名远扬。荆州是的三国征战地,历史遗迹以荆州城、马跑泉、关帝庙、卸甲山、关羽祠、得胜街、三义街等城址和遗址为代表。在这里上演了“刘备借荆州”、“关羽守荆州”、“孙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经典传奇故事。三国名将关羽驻守荆州长达10年,成就了他“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等威震华夏的辉煌业绩。四是名人文化彪炳青史,历史遗迹以孙叔敖墓、屈原天问阁、关帝庙、张居正故居及其墓园为代表。荆州自古就是乐舞之邦、文学之乡,曾经孕育出“问鼎中原”、“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中国文学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辞赋之祖”宋玉,戏剧鼻祖优孟,“第一循吏”孙叔敖,“忠义仁勇”之化身关羽,“唐代一门三相”岑文本、岑长倩、岑義,“宰相之杰”张居正,以及公安派文学创始人“公安三袁”等,可谓群星灿烂、名垂千古。
2、资源丰富,品种多样。在荆州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江汉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名人文化,还孕育出了以荆州三观、章华寺、文庙、南门天主教堂为载体的宗教文化,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为载体的红色文化,以江河湖泊及万寿宝塔、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工程及98’抗洪纪念亭等为载体的长江水文化,以“鼓盆歌” 、“荆河戏” 、“说鼓子” 、“马山民歌” 、“啰啰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等。一是宗教文化圣迹众多。我市现有的批准开放的各类宗教场所近300处,其中佛教寺庙190处,道教宫观53处,天主教堂8处,基督教堂25处,伊斯兰清真寺8处。以章华寺、太晖观最为有名。荆州章华寺因地处古章华台而得名,是春秋时期楚灵王于公元前537年修建的行宫,是湖北十方丛林之一。寺藏佛经颇多,文物荟萃,如《龙藏》、《频枷藏》等;还有楚梅、唐杏、古井等历史遗迹。太晖观为明朱元璋之子朱柏在此营造的王宫改名得来,曾有“遍数琳宫,独此雄甲荆楚”之誉,有“小武当”的美誉。二是红色文化可歌可泣。荆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洪湖瞿家湾镇,监利周老嘴镇、程集镇等历史文化名镇,都留有深厚的红色记忆。三是水文化凸显治水韬略。荆州地处江汉平原,是荆江水文化的中心。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有483公里的长江过境岸线,九曲回肠,河道蜿蜒,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的地区之一。荆州治水历史悠久,从上古大禹治水传说到有文字记载历史,都叙说了这个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名的过程。如凝聚着荆江人民智慧、汗水和精神的沙市万寿宝塔、观音矶、抗洪纪念碑、镇江铁牛、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工程、洈水水库亚洲第一人工土坝等。四是非物质文化异彩纷呈。荆州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它成为一座琳琅满目的巨型民俗文化宝库。闻名中外的老庄哲学、楚辞歌赋、巫歌楚舞;享誉四方的楚剧、汉剧、马山民歌、木偶皮影等艺曲戏剧;匠心独运的髹漆、汉绣、竹简、青铜器、根雕、木艺;名扬天下的宫廷八宝美食、三国名菜以及兴盛的龙舟竞渡和崇凤情节等,均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已有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挑担围鼓”、“荆河戏”、“跳三鼓”、“滚灯舞”、“说鼓子”、“马山民歌”、“啰啰咚”),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鼓盆歌”、“荆河戏”、“说鼓子”、“马山民歌”、“啰啰咚”)。
3、多点分布,层次分明。从文化层面看,荆州基本形成了以古城为重点,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核心,以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为烘托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从地域分布看,荆州城区以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主,县市以优美的生态森林、湿地文化为主,如两个湿地保护区──中国第六大湖泊洪湖湿地和长江故道天鹅洲湿地,分别位于监利、洪湖和石首市境内。松滋洈水风景区,景区山水相依,波涟岛摇,洞险景奇,是全国少有的临水山地森林。此外,全市还有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松滋洈水国家森林公园、石首笔架山森林公园、公安黄山头森林公园等4处森林景观,进一步开发前景巨大。
二、开发、利用、整合我市文化旅游资源所做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荆州实际,提出了“狠抓旅游”的发展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首先,领导重视,积极推动。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作为战略产业来扶持。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实现“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的战略目标,确立了“狠抓旅游”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应代明同志为主任,26个市委、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的荆州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荆州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荆州市旅游销售奖励办法》等,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更好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王祥喜市长为组长的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就全市融入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社会热点,氛围初步形成。
第二,制立规划,明确重点。围绕古城的保护、利用、开发,我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和“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为主”的原则,投入一千多万元对市区主要功能区、景区进行科学规划。先后委托美国灯塔公司和华中师范大学编制了市区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委托英国MCI公司和清华大学策划了海子湖旅游目的地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景点的特点编制了有关专题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具体规划,做到了总体规划和具体景点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市委、市政府依据规划量力而行,在资源的保护利用上,坚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重点打造与一般治理相结合,短期加快建设了一批具备基础条件又影响大、见效快的项目,如荆州古城水域治理,熊家冢大型古墓开发与保护,海子湖旅游目的地建设等。
第三,强化配套,筹备项目。按照全面布局、重点突破的思路,打造精品龙头旅游产品,精心策划包装优势旅游项目,多方引进资金,加快开发建设力度。在突出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基础上,围绕“城、区、村、园、馆、墓”等方面景点建设,储备项目30个,计划投入建设资金237亿元。其中,以荆州古城的恢复、整合、开发为重点,计划投资160亿元。这些项目的建成,必将极大丰富荆州的旅游资源,提升荆州旅游的地位。为有力促进荆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围绕“路”、“港”、“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规划建设高速公路314公里,一级公路453公里,旅游公路515公里;航道新建、整治项目10个,共333公里,货运码头16个,旅游客运码头9个;客运站点15个,货运物流设施14处。目前,经过争取,重要的公路、铁路线路已经得到国家批准并开工建设。市文化局在深挖荆楚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打造了《楚韵荆风》和《呀吙咿嗬》两个精品文化旅游节目,策划编制了《荆风楚韵·水上民众乐园》项目并积极进行了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第四,加大宣传,改善环境。为进一步宣传荆州、推介荆州,我市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主办的一系列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通过中央电视台、部分地方台及美、德、法、日、韩等国家和港澳地区媒体推介荆州的文化旅游,加强与周边地市合作,开展联合促销。同时,举办旅游项目推介会、专场推介会等活动,进一步宣传荆州,扩大影响。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564.02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接待入境游客2.89万人,实现旅游创汇1083.14万美元。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治理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改善服务,旅游形象得到提升。
虽然我市文化旅游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荆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力相比仍然是滞后缓慢的,与荆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定位不明,特色不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荆州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每个文化都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累,各成体系,独自成章。但如何推介荆州,宣传荆州,让世界了解荆州,至今仍没有形成一张体现荆州历史文化特色,唱响世界的名片。如何定位荆州文化,彰显荆州文化特色,是荆州文化旅游发展之首要。为推动荆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坚持百花齐放,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必须重点突出荆州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形成荆州的特色和唱响世界的品牌。
2、有规不依,执行不力。 1999年,国务院审批《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将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三大城市性质之首确定下来。荆州的发展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都应当围绕这一定位展开。但这些年来,荆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景区、景点发展规划起步较晚,执行偏弱,严重影响了荆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如古城内的保护与开发就与当时的规划缺失分不开。我市文化、文物、旅游、城建等职能部门根据工作职能都做了一些旅游发展规划,但由于时空差异,起点不高,且部门气息浓厚,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缺乏全方位统筹,权威性不足。而且,还存在着执行不力,有规不依,违章乱建的情况,这与古城建设与保护的要求相违悖。古城内机构的搬迁、人口的转移也长期停滞。十年来,古城内机构人口不仅未迁出,反而净增三万多人。目前的规划基本上满足荆州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但在执行过程中,人为干扰太多,造成有规不依、有规难依的情况。如不加以控制必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包袱,荆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将成为空谈。
3、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普遍存在资源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在景点的建设和开发上单兵作战,小打小闹,重眼前轻长远,缺乏整体认识和全盘考虑,有些开发建设甚至对于荆州未来文化旅游发展造成障碍。如新南门关羽祠的建设,在选址、设计、包装、建设等方面都值得商榷。如东门景区的古城墙、护城河、广场、环道等分属文物部门、马河渔场、建委等部门管理,还有市、区两级相互争利,互推责任,彼此掣肘等。同时,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体制未得到创新,景区、景点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不清晰,未能按照市场要求实行有效分离,这些都制约了资源效能的发挥,影响了项目的招商,阻碍了景区景点的建设和发展。
4、政策缺失,龙头不强。我市尚未真正出台保护、利用、整合与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系列政策,加上有关职能部门各自解释,使已有的政策更具有不可操作性,加大了资源开发、整合的难度,使得有些项目虽有规划,但就是引不来“凤凰”,难以投产见效。由于无政策支持,投入不够,荆州景点小而分散,没有形成核心景区。荆州古城本应成为荆州文化旅游的核心景区,但一直有名气无实景,有故事无载体。游人总是满怀热情而来,灰心失望而归。
三、整合开发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思考与建议
荆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影响大,应该系统整合,有效开发。
1、突出特色,科学定位。荆州文化融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于一体,集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于一域,其文化是多元组合的。在诸元文化中,荆州文化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体定位,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打造文化旅游的精品。这个“一主”必须既能体现荆州文化的地域和时代特色,又能包容荆州的诸元文化,更能叫响全国甚至全世界。荆州文化的主体,宜定位于“古城荆州”,它承载了二千多年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国内外影响深远,是荆州唱响世界的名片。荆州文化旅游应以这个主体定位为核心,综合利用荆州的多元文化,推动荆州文化旅游的科学发展。承载“古城荆州”文化内涵的是荆州楚文化和三国文化,而承载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的视觉景观,则是“楚国故都”和“三国名城”。发展荆州的文化旅游,打造荆州的旅游精品,又必然要推出“楚国故都”、“三国名城”的文化旅游品牌。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以古城荆州为核心,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旅游格局,打造“楚国故都、三国名城”的旅游品牌,让荆州的文化旅游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立足资源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旅游城市。发展荆州的文化旅游,必须精心制定荆州市旅游整体规划,突出古城特色,彰显不同文化内涵。建议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荆州古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荆州古城保护为核心,荆州古城内恢复建设两汉古建筑,打造三国名城特色,建设三国文化风情街。坚决控制古城内人口增长,搬迁古城内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军事设施和部分学校、医院,恢复重(扩)建古城内部分建筑,如承天寺、关公府、湘东苑(现盆景园)、文庙、张居正故居等。古城内现有建筑和设施根据旅游功能进行改造,逐街逐巷逐屋进行包装、改造,使其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与古城的文化相一致。对建筑风格实在难以改造、利用且影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应坚决予以拆除。加快推进熊家冢楚墓开发、纪南城遗址公园和海子湖仿楚城休闲度假区、长江水文化园、章华寺及周边景观、张居正故居及墓地改扩建等大型旅游项目建设,同时逐步完善洪湖、天鹅洲、洈水等现有的景区产品。
3、整合资源,打造核心龙头产品。荆州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条件都是吸引客商投资的重要条件。政府应在科学规划、统筹项目、改善环境、制定政策上下功夫出实招。按照“龙头带动、核心支撑、线路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成立市旅游开发公司和市旅游发展投资公司,整合城市旅游资源,创新开发利用文化旅游的体制机制,精心设计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选择有品牌、有实力、有优势、有意愿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建设好重点规划项目。当前要重点开发和整合以下三大文化旅游景区的资源:
一是以三国文化为主题,开发整合荆州古城景区资源。荆州古城实际上是三国城,素有“南国完璧”美誉的荆州城墙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的重要载体。在逐步恢复古城景观之前,重点整合现有景观,整合相关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荆州东门及环城景区。规划荆州古城旅游线路,内环线通过修复一些经典串连起碑苑、玄妙观、盆景园、关公刮骨疗毒处、开元观、博物馆、三国公园、得胜街、三义街、卸甲山、关羽祠、张飞一担土、跑马泉、关公帅府、关帝庙、关公文化广场、古城墙博物馆、藏兵洞等景点,增设电瓶车游览。城墙线可供游客步行。建议在对整个城墙进行全面整治、维修、贯通的同时,修复和重建拱极门(北门)之景龙楼、公安门(小东门)之望江楼、安澜门(西门)之九阳楼、南纪门(南门)之曲江楼、远安门(小北门)之朝宗楼以及雄楚楼、仲宣楼、明月楼等堞楼和角楼。以城墙、城门(瓮城)、城楼、敌台、堞垛等为载体,建设环古城墙三国故事蜡像区和三国故事浏览区,增设文艺表演和观众参与互动项目。外环线建设护城河景观带,可采取乘坐马车游览。护城河改善水质,增设景点及仿古游船,将护城河打造成荆州的“秦淮河”。在护城河外修建外环线路,乘坐旅游车可远观荆州古城。整体搬迁荆州市轴承厂、市交警四大队,建设较大规模停车场和游客接待中心,护城河上架设水上吊桥,增加可看点。加快荆州三监狱旧址的拆迁、搬迁速度,打造新的旅游景点。金凤广场更名为关公广场,在此建立全国的关公雕像。九龙渊公园设置三国故事长廊,白天增设水上游乐项目,晚间进行大型实景文艺演出(请国内导演按照荆州文化特点策划、包装、导演)。关公文化是三国文化的核心。建议在荆州建立关公府,在府内前殿增设关公雕塑、生平事迹展等实物,再现关羽镇守荆州十年的情景。打造荆州东门至关公府的关公大道,改造建设关公广场,打通至关羽祠的道路,增添三国故事街,供游客观赏表演和购物。
二是以楚文化为主题,开发整合海子湖、纪南城、熊家冢及八岭山古墓群等景区资源。积极准备,创造条件,开发展示楚故都纪南城原址,兴建楚纪南故城遗址公园,包括整修楚纪南城城墙、烽火台、水门、重要宫殿基址展示点;修建展示楚纪南故城历史风貌和历次发掘出土的相关文物的遗址博物馆;并在纪南城旁,海子湖附近按一定比例复制建设仿古楚人街及楚王城。海子湖目的地也可建设成为一座仿楚城,融休闲度假于一体。加快熊家冢大型古墓的开发建设速度,打造楚文化核心景区。保护八岭山现有古墓群,结合国家森林公园和生态景观,彰显楚文化内涵。如为楚王爱妃樊姬冢树碑,布置一些她的肖像宣传画及其故事等。最后形成海子湖──纪南城──熊家冢──八岭山──荆州博物馆的楚文化旅游线。
三是以水文化为主题,开发整合荆江大堤沿江景观带资源。整体规划建设沿江景观带,建立荆江大堤、盐卡口岸、涉外旅游码头、沿江十里画廊、荆江分洪纪念亭、观音矶、万寿园、98’抗洪纪念亭、长江文化园、水文化博物馆的水文化旅游线。开辟万寿园至公安北闸的水上旅游航线,串连起万寿园至公安北闸间相关景点,结合新颖壮观的荆州长江大桥和三八洲绿岛形成江心特色景观。
此外,还应根据条件逐步开发整合以下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文化的综合开发利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这样既能有效保护普查工作中收集、整理的非遗珍贵实物资料,又能将非遗资源加以集中保护、展示和传播,突出文化旅游的“人文核心”作用。深入挖掘、整理、开发我市特有的民俗歌舞、技艺制作、礼仪宗教、饮食文化等,在关公广场旁民俗文化村建立展示区,使外地游客除了浏览和观赏自然历史景观外,还能融入到现实的、具体的民俗风情文化活动中。
二是整合开发我市宗教旅游资源。按4A级标准提升打造章华寺旅游景区。整合章华寺、烈士陵园、太师渊的水土资源,对章华寺周围空置厂房及与章华寺景观不适应的建筑予以补偿拆迁,以发挥章华寺在荆州文化旅游中的作用;整体包装打造太晖观景区。将湘献王墓、辽王墓和太晖观整体设计建设,搬迁周围学校和民居,按原有图纸复修太晖观,增加荆州旅游的可看点。
三是博物馆的改扩建。荆州博物馆是一座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收藏与考古发掘研究、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之首,是展示荆州形象的重要窗口。目前博物馆展厅面积狭小、陈列手段落后,极大地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尤其是该馆在古代漆木器、古代丝织品、古代玉石器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建议市政府加快博物馆扩建步伐,扩建古代丝绸、古代漆木器、古代玉器三个陈列专馆,增加漆器、织造等原始工艺制作过程的展厅,完善展示方式;改造装修楚乐宫,策划包装节目内容,变单一表演为游客参与互动、适合游客参与的旅游商业性节目。
4、强化服务,改善环境。市委、市政府要将发展文化旅游作为荆州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来抓,制定具体可实施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服务功能,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局面。发挥市旅游管理委员会的作用,解决事关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市旅游景区业协会、旅行社业协会、旅游饭店业协会、旅游车(船)业协会、旅游商品业协会的建设,真正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和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建设旅客接待中心,增加高速公路及城市入口道路附近旅游标识(标牌指引),加大沿线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公路及航运建设,推进荆州文化旅游发展。设计、建设围绕荆州主要景区的旅游线路,方便游客出行。如熊家冢旅游公路、松滋洈水至江南高速连接线,松滋洈水水库旅游码头、洪湖市乌林旅游码头等,连接洪湖、天鹅洲、洈水等景点,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建设荆州旅游码头、荆州拖船埠旅游码头等,打造长江旅游黄金线。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要强化城市管理,树立建设旅游城市的理念。根据城市功能和文化特点,强规划、强管理,体现文化统一性。要根据荆州气侯温暖、雨水充沛的特点,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打造园林城市。要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大力整治城市环境,规范经营秩序,严厉查处乱搭乱盖、乱贴乱画等破环城市环境的行为,尤其对旅游景区景点及周边环境卫生要加大查处和处罚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爱我荆州,建设荆州,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