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河北选调生考试公告(1468人)]2020河北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人文常识速记

时间:2021-11-29 20:07: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选调生# 导语】2020年选调生考试备考正在进行中,为了方便考生及时有效的备考,下面©文档大全网为您精心整理了2020河北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人文常识速记,供大家的参考。如想获取更多选调生考试的备考资料,请关注©文档大全网的更新。

【篇一】2020河北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人文常识速记:浅析古代饮食


  从人工火的发明到农耕文化的出现再到八大菜系的今天......我国的饮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其中饱含了博大精深的关于饮食的知识。先就比较典型的两个知识点进行介绍。即“五谷”和“三牲”。

  上古的粮食作物有所谓的五谷、六谷和百谷。按照一般的说法,五谷是稷、黍、麦、菽、麻;六谷比起五谷来只多了一种稻,这显然是因为水稻本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来的。而百谷,是指多种谷物的意思。(另一种五谷的说法是稻、黍、稷、麦、菽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接下来就五谷的具体内容进行分解。

  稷是小米,又叫谷子。也叫粟。稷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并以社稷作为国家的别称。此外,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

  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黄米。上古时代,黍被认为是比较好吃的粮食。《论语》说:“杀鸡为黍而食之”。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麦有大麦小麦之分。古代大麦又名老牟。

  菽:豆类的总称。上古只称菽,汉以后叫豆。

  麻指大麻子,古代也供食用。麻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

  除了以上五谷,还有其他的主要为谷禾粟梁。谷是百谷的总称。禾本来专指稷,后来逐渐变为一般粮食作物的通称。梁是稷的良种。古人常以稻梁并称,认为这两种谷物好吃;

  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也叫大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牛最珍贵,只有统治阶级吃得起,比较普遍的肉食是羊肉。《礼记‧宰夫》:“凡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法。”郑玄注:“三牲,牛羊豕具为一牢。”猪、鱼、鸡。俗谓小三牲。唐韩愈《李君墓志铭》:“五谷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此三牲指猪、鱼、鸡。

  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据权威资料显示,人类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上观察到高粱的痕迹,说明五谷孕育了人类十多万年。人类将野生杂草培育成五谷杂粮,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个壮举,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同时告诉世人,人类与五谷的不解情缘。五谷粮食画是五谷文化的艺术体现,是五谷文化的艺术写照。

【篇二】2020河北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人文常识速记:古老的乐律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就包括古老而科学音乐体系。乐律即音律,也就是乐理。“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其中尤以“琴”为首,而要能抚琴,首先要懂得乐理。乐律即音律,音律虽然并称,其实是两个概念。所谓“音”即“五音”,也可称为“五声”,指的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律”的原意是用来定音的竹管,中国古人用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竹子做成律管,用它们分别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来确定音高,这十二个标准音称为十二律。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乐律中常常提及的这两个名词。

  1.五声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的1(do)2(re)3(mi)5(sol)6(la)。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宫商角徵羽12356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变宫、变徵大致和现代简谱上的7(ti)和#4(fis)相当,这样就形成一个七声音阶。

  作为音级,宫商角徵羽等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这就是说它们的音高是随着调子转移的。但是相邻两音的距离却固定不变,只要第一级音的音高确定了,其他各级的音高也就都确定了。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起点,《淮南子·原道训》说:"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宫的音高确定了,全部五声音阶各级的音高也就都确定了。七声音阶的情况也是这样。

  2.六律

  古书上常常把五声或五音和六律并举。《吕氏春秋·察传》说:"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孟子·离娄上》说:"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可见律和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十二律各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和现代西乐对照,大致相当于C#CD#DEFG#GA#AB等十二个固定的音。从低到高排列起来,依次为:1.黄钟2.大吕3.太簇4.夹钟5.姑洗6.中吕7.蕤宾8.林钟9.夷则10.南吕11.无射12.应钟,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为律吕。古书上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包举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即使在高度发达的现今社会,这些仍然不能丢失和遗忘。传承发扬中国传统音乐也有利于加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增进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

【篇三】2020河北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人文常识速记:重阳节


  今年的10月8日是九月初九重阳节,下面对重阳节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希望能对各位考生的考试有所帮助。

  1.重阳节的简介

  重阳节,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2.重阳节的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于不经中颇为有趣。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3)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4)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2020河北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人文常识速记.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hmZ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