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父亲的经典古诗词|关于父亲的经典古诗词三首

副标题:关于父亲的经典古诗词三首

时间:2021-12-02 16:42:4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词鉴赏# 导语】有一种爱叫严厉,隐藏得很深;有一种爱叫胸怀,可包容大海;有一种爱叫等待,从不说出来,这就是父爱。父亲节即将来临,©文档大全网就给大家分享下关于父亲的经典古诗词,欢迎阅读!




【篇一】关于父亲的经典古诗词


  《渡辽水》


  唐代: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译文一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注释一


  如:动词,去。


  咸阳:古都城。


  营家:军中的长官。


  题:上奏呈请。


  译文二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注释二


  ⑴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⑵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⑶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⑸题:上奏呈请。


  ⑹回渡:一作“渡辽”。


  ⑺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赏析: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篇二】关于父亲的经典古诗词


  《田家》


  唐代: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译文: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


  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注释:


  斸:一作“锄”,大锄,名词用作动词,挖掘。


  禾:禾苗,特指稻苗。秀:谷物吐穗扬花。


  官家:旧时对官吏、尊贵者及有权势者的尊称,又指对皇帝的称呼。


  赏析: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一句在揭露讽刺的时候,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





【篇三】关于父亲的经典古诗词


  《送贾讷倅眉》


  宋代:苏轼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注释:


  贾讷:时出任眉州通判。倅眉——任眉州副知州。宋制,通判皆为副知州。倅,副职。


  老翁山:在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苏轼父母和其妻王弗的坟墓皆在此山。其下有老翁井。玉渊回——清澈的泉流环绕。玉渊,指“老翁井”泉。


  小轩:有窗的小屋。开——设置。一本作“蓬莱亲手为君开”。


  龙蛇:形容枝干盘曲。风雨——想象中的松涛。两句都是写松。


  周代召伯下乡,憩息过一棠树下,以后这棵树便被当地人民加意的保存、爱护,因为他们永远纪念着他们的召伯。


  简析:


  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苏轼知登州任,到官五日,调回京师。一年之间,三迁要职,当上翰林学士。贾讷这时将到作者故乡眉州作官,作者故作诗相送。


  这首诗,是作者委托贾讷看顾父母坟园和问候家乡父老,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跃然纸上。


关于父亲的经典古诗词三首.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izu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