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共有27个知识点,本文更新第7-16个知识点:
7. 认识的本质
(1)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实践是 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
8. 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 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根源。第二,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四,实践是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第五,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 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 践的全过程。
9.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王世明老师提示:常考多选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虽然在对象、内容、形式、特征及水 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又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条件。一方 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和来源。人们在 实践中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然后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 识离开了感性认识,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主观任意、 不可靠的东西。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又必须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尚未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不能有效地指导 实践。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才能 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理性认 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只有借助于文字符号、声音形象等 感性形式才能得以表达和交流,理性思维也往往需要借助于感性 形象才能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中也渗透着理性认识。人 们已有的文化水平、背景知识及逻辑推理能力等理性内容,总是参 与、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制约着感性认识的内容和 水平。
⑵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两次能动飞跃的循环上升。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 中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 实践的检验,这是认识过程中一次意义更大的飞跃。
10.真理的发展规律
⑴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 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真理”,作为一个哲 学概念,内在的包含着两个基本规定: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⑵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人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就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 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的;就其对客观事物的 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 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 合,因此,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联 系起来加以对照,判明两者是否相符以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性来看,实践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 质性活动,兼具两个伟大的品格:一是具有普遍性,即在同样的条 件下,同样的实践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二是直 接现实性,即实践是有意识的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其过 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觉到的客观现实。因此,只有实践这一桥梁, 才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为我们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提供途径。
1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 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1^'1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 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足fn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2) 消费对生产有重大的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 费具有导向作用;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者 的生产积极性。正因为消费具有这样重大的作用,人们不能人为地 抑制消费,不能使消费滞后,而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提高消 费水平,使消费和生产协调发展。
12. 社会的意识结构
⑴社会意识的本质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 中形成的有关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观点、理论的总和,以及表现 在人们的社会情感、情绪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的本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的产生和存在、内容和 发展,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 存在的前提。第二,社会存在规定了社会意识的内容。第三,社会存 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第四,在阶级社会 里,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⑵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的主体角度,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 意识。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生活条件的反 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群体意识是一个群体所拥有的意识,是 对群体共同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生活条件的反映。
⑶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从水平高低的角度,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 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 社会意识,具体表现为情感、意愿、风尚、习惯等。社会心理包括个 人心理和各种各样的群体心理,如民族心理、阶级心理等。社会意 识形式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 术、宗教、哲学、科学等不同形式。
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把它们区 分为两个部分: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以及绝大部 分社会科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被统称为社会意识形态;而自然 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一部分人文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则不属于 社会的上层建筑。
1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
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 资料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 的精神方面,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 括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和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和 情感、风俗、习惯、传统等社会心理。
⑴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它们谁为第一性、谁 为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于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 义的标准。凡是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与此相反的历史观就 是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第一次唯物辩证地回答了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 文明进步的源泉。
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UL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能 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社 会形态内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结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 基本动力和一般规律。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 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二是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有两种基本情况: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严重 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三个方 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在生产关系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 级,必然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处于统治地位。第三,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的发展变革。
其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上 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⑶社会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动态结合与矛盾 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两条 规律共同作用,决定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并通过阶 级斗争得到解决。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5.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 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现实的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而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差别以及 在社会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判别规定了人的身份,造成了不同于其 他人的本质。
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 的总和。现实的人是多重社会关系之网上的一个结点。各种社会关 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思想文化关系, 等等,共同塑造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但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对人 的本质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关系。
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在社会 关系中的地位的不同,必将带来人的本质差别;社会关系的发展以 及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改变,也必将带来人的本质的变 化。所谓抽象的人性、永恒的人性是不存在的。
16.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也就是人对自身的意义,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 足自身的需要。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创造价值。人的价值不同 于人以外一般事物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 是一切价值中的价值。
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的二重性。
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 容。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 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 标准。
正在阅读:
留学德国有关德语考试的问题详解都在这里了07-23
苏教版2016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07-29
初中生军训日记600字:军训日记02-10
七夕旅游活动策划方案:七夕旅游活动策划04-08
2022年国家税务总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税务局拟补充录用国家公务员公示公告(第一批)08-11
三年级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300字【八篇】08-28
2020年山西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真题及答案(图片版)07-18
欢庆2019新年给病人的祝福短信09-21
学生会干部述职报告【三篇】02-27
广西钦州2018考研报名入口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