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心理咨询师考试真题和答案-2018年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辅导:社会知觉与归因

副标题:2018年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辅导:社会知觉与归因

时间:2024-05-30 00:22: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理咨询# 导语】2018年5月20日心理咨询师考试即将举行,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准备考试,®文档大全网心理咨询师考试频道编辑特别整理了《2018年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辅导:社会知觉与归因》这篇备考资料,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社会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作用于个体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信息,一类是社会信息。有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

  个体的经验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所谓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的作用,如果大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形成新的图式。

  图式的作用包括: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知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

  3.认知者的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 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反之,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用消极的眼光去知觉他人。

  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

  (2)光环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笼罩上类似的色彩。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3)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作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获得的认知对象的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1.加法模式

  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分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

  指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种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

  指许多人在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还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依据的不是简单地平均分数,而是加权平均分数。

  4.中心品质模式

  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四)印象管理

  1.印象管理的定义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和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重点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管理重点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2.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管理方式。

  3.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其所好。

  三、归因

  (一)归因的定义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

  个体进行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单一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有些是可变的,有些是稳定的。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有些原因是个体能够控制的,有些原因是个体不可能控制的。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归因倾向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有些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另一些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的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同。

  (四)归因原则

  1.不变性原则

  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也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2.折扣原则

  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贡献者凯利提出的。凯利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3.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凯利指出,人们可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面的归因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个体从以上三个方面信息的协变中得出结论。

  (五)影响归隐的因素

  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2018年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辅导:社会知觉与归因.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kN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