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整体感知,梳理毛泽东的讲话思路,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内涵。
2.诵读文中感情强烈的语句,体会课文通俗准确、富有情感的语言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毛泽东同志讲话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3.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毛泽东的思想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自觉维护祖国尊严和民族利益,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读全文,梳理毛泽东的讲话思路,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认识新中国建立的困难与艰辛,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觉维护祖国尊严和民族利益,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以毛泽东在第xx届政治协商会议上的讲话片段视频导入,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当时毛泽东讲话的现场氛围,调动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情感共鸣,为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一定的情境基础。
在1949年第xx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伟人毛泽东自信豪迈、铿锵有力地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鼓舞人心的话语响彻寰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篇的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文体知识,了解开幕词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发表的讲话。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回顾历史,了解背景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经过一系列的协商筹备,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xx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xx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和法律上的准备。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的讲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来了!”
四、初读感知,梳理结构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信息(特别是明显的结构标志词语),把握每一段讲话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整体结构。
明确:
开头:(1—2)宣布会议开幕,指出会议的特点并说明会议的性质。
主体:
(3—4)回顾过去,交代本次会议的基础和名称的由来,从政治协商会议被破坏到恢复的战斗历程中,总结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论证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5—8)立足当下,从会议议程、民族独立与发展、革命心态和发展策略等方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作出规划。
(9—11)展望来来,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三个方面,描绘出民族振兴的蓝图。
结尾:(12—16)表达对*的蔑视,对人民英雄们的纪念,对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此次大会的胜利召开的热烈祝贺。
小结:
作者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回顾过去,分析当下,展望未来。过去艰苦卓绝的斗争是当下取得胜利的因,当下胜利是过去斗争的果,当下的胜利又是展望未来的基础和前提。开幕词主体的三个部分内容环环相扣,衔接连贯,逻辑谨严。
五、再读文本,分析情感
文中很多句子饱含了毛泽东真挚的情感,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最有感染力的句子,并品味其中的情感。
教师示例:第四自然段“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表现了作者极大的愤怒和惋惜,正是由于蒋介石及其帮凶,才破坏了三年以前的政治协商会议,而这事一件“不可磨灭”的真实事件,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是毛泽东对蒋介石及其帮凶破坏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愤慨。
学生自由分享。答案不,言之有理即可。
六、研读文本,体悟内涵
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同学们想一想,这个伟大体现在哪里?
1.*了旧制度,即将建立新制度。
2. 是中国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在中国历将出现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创举。
①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
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法
③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
⑤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的所在地
⑥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
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历都是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创举,标志着-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时代的开始。
3. 我们即将在经济、文化国防等方面建设起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济必须富强起来,文化必须繁荣起来,国防必须强大起来。因此,经济的富强、文化的繁荣、国防的强大。是伟大时代开始的标志。
七、拓展延申,情感升华
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离不开中华人民的努力奋斗和坚持不懈,中华民族正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快速前进,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正逐步实现,回顾我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再看一看我们来时的路。
回首那段战火纷飞,激情昂扬的岁月,站在这个具有里程碑价值意义的历史节点,同学们读一读标题,说一说标题这短短的几个字,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呈现,蕴含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感?
示例一:应该是慷慨激昂的,表现了毛泽东的骄傲、自豪和喜悦
示例二:应该是自信,昂扬,表现了一雪前耻之后的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昂扬和对敌人的蔑视。
……
八、作业布置,素材积累
经过漫长的英勇斗争,中国人民*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中华民族历经百年艰辛,从被列强压迫,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盛世如我们所愿。身处伟大时代的我们,此刻也享受着祖国给我们带来的繁荣盛世,我们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自信和自豪。
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请同学们联系你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感受,不少于200字。
1.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整体把握作品内容。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赏读重点段落,理解作品内涵,接受革命传统的浸润。
3.学生通过对本文和拓展素材的学习,体会开幕词的特点及写法。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整体把握作品内容。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本文和拓展素材的学习,体会开幕词的特点及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学生完成预习方案。
2.教师准备预习方案。
3.教师准备拓展阅读素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师出示标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属于什么体裁?
生:开幕词。
2.师:那么,什么是开幕词呢?
二、文学常识——开幕词
师出示幻灯片: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所作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开好会议的中心任务和要求。
那么,开幕词有哪些特点,它的写法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毛泽东这篇的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三、写作背景
1.师:这篇开幕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呢?
明确:
中国人民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xx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召开的。
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
这篇讲话,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2.师播放视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xx届全体会议):我们来看一段当时的影像资料,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
四、整体感知
1.师:这篇开幕词写了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
第1段:开门见山地宣布会议开幕。
第2段:简介与会代表人数及其所代表的阶层,点明大会的特点:全国人民大团结。
第3段:回顾过去三年的情况,交代“全国人民大团结”成功实现的原因和大会召开的基础。
第4段:交代会议名称的由来,引出下文对“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论述。
第5段:交代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和工作内容。
第6段:阐明此次会议的伟大意义——标志一个新的伟大时代的开始,展望民族独立与发展的美好前景。
第7段:理智清醒地告诫与会代表,革命还没有完结,不要放松警惕。
第8段:提出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的两个策略。
第9段:阐述“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对建设工作的意义,并表达了对经济建设工作迅速取得胜利的强大信心。
第10段:阐述文化建设到来的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第11段:展望国防建设的前景。
第12段:表达对*的蔑视。
第13段:表达对人民英雄的纪念。
第14段:表达对革命胜利的祝贺。
第15段:表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祝贺。
第16段:表达对此次大会胜利召开的祝贺。
2.师:如果要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如何划分呢?
明确:
(1、2)宣布大会开幕,简介与会代表及大会特点
(3、4)回顾过去,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正反对比)
(5—8)立足当下,对国家发展大计作出规划
(9—11):展望未来,描绘民族振兴的蓝图
(12—16):纪念与祝贺
五、重点研读
1.(1)文章第3、4段的内容,在时间上似乎存在“先后颠倒”的现象。将两段内容的位置交换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
①从表达的中心主旨来看,该部分内容以“全国人民大团结”与恢复政治协商会议为论述中心。
因此,首先以第3段分析“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交代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基础;然后再以第4段的内容,阐述此次会议为什么被称为“政治协商会议”。
这样安排内容,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
②从与上下文的衔接来看
第2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因而,第3段承接这一结论,论述“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衔接紧密,而第4段论述“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原因,显然不能跟第2段衔接。
而第4段结尾归结到“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与下文交代会议议程与工作内容也能自然流畅地衔接在一起。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段文字(3、4段)“回顾过去”?
①特定时代背景的需要。
②强调“团结”的写作目的的需要。
③解释“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由来的需要。
2.文章第5段说:“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句话有几个要点?这些要点与文中哪些内容相关联?
(1)句中要点:
①会议的基础是“完全新的”。
②会议的性质是“代表全国人民”。
③会议在人心向背上是“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的。
(2)关联内容:
①会议的基础是“完全新的”。有别于“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基础上召开的。
②会议的性质是“代表全国人民”。
与会的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
③会议在人心向背上是“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的。
全国人民都“渴望”这次政协会议召开;“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拥护新的政府;“三年以前”的那次政治协商会议“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懂得了和国民党*妥协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协商,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协商。
3.文章第6段是一段较长的文字,作者表达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①点明题旨。
揭示了此次会议的意义: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②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③激发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信心。
④抒发了*旧秩序、迎来新时代的自豪与喜悦之情。
4.作者“展望未来”是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三个方面来谈的。作者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特点:由主到次,详略有别。
在三个问题中,经济建设是主要问题,所以详写;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是次要问题,所以略写。
②好处:主要问题详写,次要问题略写。
这样写详略有致,避免了平均用力致使行文僵化呆板。
六、探究争鸣
这篇开幕词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从文中内容来看,伟大时代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观点一:是*了旧制度,即将建立新制度。
观点二:是中国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在中国历将出现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创举。
在第5段,介绍会议议程,宣布了这次会议要完成的任务。
①“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各党派实现政治协商,共同治理国家有了法律保障;
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法”,意味着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将有自己全新的组织机构;
③“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意味着人民政协制度将有自己的纲领性文件和组织机构,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产生自己的委员会;
④“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将有新的标志性旗帜和徽章;
⑤“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的所在地”,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将有新的国都;
⑥“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将有新的纪元。
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历都是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创举,标志着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时代的开始。
观点三:是我们即将在经济、文化、国防等方面建设起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济必须富强起来,文化必须繁荣起来,国防必须强大起来。因此,经济的富强、文化的繁荣、国防的强大,是伟大时代开始的标志。
七、拓展总结
1.作为一篇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①内容凝练,主旨集中。
②行文严谨,表达严密。
③语言质朴,通俗易懂。
2.阅读拓展素材,结合本文,思考:开幕词有哪些写作方法?
开幕词通常由标题、称谓及正文三部分组成。
①标题通常有三种写法:
一是用会议名称作标题;
二是前边再加上领导人姓名;
三是用提示内容中心或主旨的标题,有时在后面加上副标题。
②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称呼通常用“同志们”、“朋友们”、“各位代表”等。
③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
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会议的筹备和出席会议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等。
但写作中一定要把握会议的性质,郑重阐述会议的特点、意义、要求和希望,对于会议本身的情况如议程等,要概括说明,点到为止;行文则要明快、流畅,评议要坚定有力,充满热情,富于鼓舞力量。
最后是结尾,开幕词的结束语要简短、有力,并要有号召性和鼓动性。写法上常以呼告语领起一段,用“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3.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反思 篇三
执教完这一课后,我感到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方面自己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下面简单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我是以《国歌》导入的,先让学生去聆听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去感受人民群众的欢呼雀跃,这对学生的心灵是一次震撼。《开国大典》的视频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学生不光获得了最珍贵的视觉体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人人心潮澎湃,个个激动万分,所以在谈感受时都是情不自禁。
现在的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所知较少,因此再现当时情境,引导学生入景生情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充分再现学生熟悉的画面,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视觉,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学生就能张开想象的翅膀,从现实生活渐渐地回到那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去领略开国大典的隆重盛大。这一设计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在现实和文本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同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收集资料,并以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课前,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课上让他们汇报交流。
历史题材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遥远又陌生,教学如果只是一般了解,并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要素上,始终觉得隔着一层,融不进当时的情境之中。情感是课堂的润滑剂,我们应该善于挖掘课堂中的情感因素,产生爱国主义情感,为国奋发。因此在此课设计中,我特别注意去搜震撼人心的一些数据、图片,并配合气势磅礴的音乐,引领学生一起重新回到那段历史中,去亲历去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一段光辉曲折的历史。
当学生在情境中重回历史,真实地感受那段苦难,当他们的心灵被震撼后,当他们的情绪被激发出来后,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执教完这一课后,我感觉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方面是对学生不是很了解,师生之间很难达成一种默契。另一方面,学生素质与预想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有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而言有一些难度。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虚心听取同行教师的意见、建议,刻苦磨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全面,水平全面合格教师。
4.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反思 篇四
根据要教授的内容,确定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安排了一个比较细致的任务,那就是概括每一个段落的段意。为什么布置这个任务,是因为发现学生们的概括能力并不是太好。所以也借此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以此驱动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为之后得出开幕词的文体特征进行铺垫。我想,这个特征与其由我告诉学生,还不如由学生自己感知归纳得出。虽然是一个没多大难度的任务,但没想到学生完成得很认真,他们仔细地阅读文本,还共同商讨如何更精炼的概括,当我提供参考概括时,如果他们写对了,他们会开心,写错了,会疑惑,会质疑。
接着是内容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以及文体结构特征的感知。而之后,引入了朗读的任务。引进这个任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去感知对应的文字应是什么情感。有学生示范朗读,之后我还带领大家一起朗读。前面感知了开幕词的文体结构特征,此时可以进一步感知开幕词的内容特征——即内容的针对性。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言辞间没有过多提及中国共产党,而取而代之的是“人民”、“我们”,而这原因是什么呢?是听众的问题。这篇开幕词的受众是全国政协代表,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依靠者,演讲的主要目的是团结他们,共同建设新中国。所以,演讲中没有过多地谈党的工作,更没有提对党员干部的要求,而是团结人、明方向、鼓干劲、增信心。面对着全国人民的代表,毛泽东要代表中国共产党表明对国家的规划与憧憬,同时要鼓舞全体代表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做好国家的顶层设计。
第二个课时主要解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义,深厚的情感表达与深沉的理性思考并存的内在逻辑这两个大的模块任务。
唯有让学生感受到以前是“跪下去”的,才能更好地理解如今的“站起来”的非凡意义。为此,我借助了视频,从外交层面来看这个变化,学生在看完这个视频之后,7班的同学自发地鼓起了掌声。对于视频的使用,我在开头的导入部分也使用了,目的在于回顾近代百年屈辱史,让学生初步认知“站起来”的历史意义。
之后的情感理解部分,采用了一个新的提问方式,第一个举手回答的同学回答结束后,由他点名下一个同学接着回答问题,我发现这样的方式学生兴致很高,也会倒逼他们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摸鱼。学生的回答不仅提到了骄傲,自豪,还提到了愤恨、担忧,对文本的把握是非常细致的。
百年来,我们走过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翻天覆地,推进富国大业;惊天动地,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这百年,是筚路蓝缕的百年,更是矢志不渝的百年。100年前,古老的中华大地,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播撒信仰的火种,点亮真理的强光。这束光,映照了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翻地覆,正道沧桑。你看,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最后,给大家放了一个从国防入手的视频,对比我国的国防变化。让学生感知如今我们做到了毛主席在开幕词中提到的“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5.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反思 篇五
1、指令不够清晰。在和学生沟通高一一年语文学习收获的时候,我给的问题过于“大而广”,直接导致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因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给予学生更加清晰的指令。2、语速过快。“语速快”一直是我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一直提醒自己要放慢语速,抑扬顿挫,学会通过声音来传递有效信息。但是由于放假太久,开学的第一节课我遗忘了把控语速,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加注意。